文/安小茶
“爸爸和妈妈,你最爱谁呢?只能选一个!”
“你是爸爸妈妈捡来的,不是亲生的!”
“跳个舞,阿姨就把这个礼物给你!”
“你尝尝,这酒是甜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种逗孩子的玩笑话,以及随后大人发出的爽朗笑声、孩子惊慌失措的哭闹声,不断地在每个家庭重复上演。真真是屡见不鲜、流传已久的中国式“逗娃”习俗。
对于这种逗弄孩子的方式,有的父母坚决制止,认为对孩子有不良影响;有的父母左右为难,既怕让孩子受了委屈又怕当场反对让朋友没了面子;还有的父母觉得只是个玩笑,吼孩子:哭什么哭,叔叔阿姨跟你开个玩笑而已!
坚决制止的父母是在小题大做吗?对于大人来说的开玩笑,在孩子眼中真的如此吗?“逗”孩子,愉悦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大人呢?
大人开的玩笑,孩子会信以为真
很多人都以为,逗孩子是喜欢孩子的表现,我喜欢他才逗他的,没必要上纲上线。
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区分不了真实性,父母和长辈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权威,所以往往大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
香港演员蔡少芬曾带着两个宝贝女儿,汤圆和包子,参加亲子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2》。
节目录制当天,孩子们有一个任务,在最喜爱的玩具和代表着妈妈的陪伴卡之间做出选择,而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
结果,汤包姐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玩具。
看到汤圆和包子的选择后,工作人员再次对她们强调说:如果你们选择了玩具,妈妈就不能陪你们了。
但是汤圆和包子仍旧不改初衷。
于是,工作人员当场粉碎了“妈妈陪伴卡”,并表示妈妈已经“碎”掉了,接下来几天就没有妈妈的陪伴了。
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妹妹被吓坏了,大哭了起来,一边说着“妈妈没死,这个是假的……”一边忍不住地流眼泪。
结果是蔡少芬直接看不下去了,规则也顾不得,就小跑着赶到拍摄现场,安慰两个姐妹。
虽然,节目组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学会珍惜妈妈的陪伴,但很明显,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对于理解力不到位的孩子来说,“妈妈陪伴卡碎了”就等同于“妈妈死了”“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就是一切,这样的玩笑只会让她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伤心和绝望。
有时候,大人们觉得无意甚至还是有教育意味的玩笑,却会给孩子带来深刻的恐惧和不安。
大人开的玩笑,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对于大人来说,我就这么一逗,他就那么一闹,大家哈哈哈,多正常的一件事。但对孩子来说,影响却常常不止当下。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3岁左右,对别人“逗”她们家孩子这件事可以说是深恶痛绝。我好奇她为何反应如此强烈,便忍不住提出了我的疑惑。
原来是因为她小时候深受其害。
朋友说:我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亲戚邻居逗我的话。
那时,我有一个远房姑姑很喜欢我。她每次来我家,都会逗我说,去我们家得了,你爸爸不要你了,他们想要个男孩,正好你跟我走吧。
我爸爸妈妈在旁边也并没有制止,只是笑笑。
我只记得我当时也一句话没说,那种立在原地的慌张和无助、还伴有一丝被嫌弃的羞耻和愤怒,我至今都无法忘怀。虽然大了以后,我知道这是一个玩笑,但却莫名地和父母之间,有着一个过不去的心结,总觉得他们想把我送人是真的。所以,我很讨厌别人和我的孩子开这种玩笑。
听了朋友的故事,我不禁若有所思,玩笑说多了,或许对于孩子来说,在潜意识中就真的成真了吧!
“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吃你了”,这样的恐吓之所以会让孩子乖乖闭眼,其实就是他们信以为真了。那玩笑话也是一样的。总开这种玩笑,时间一长,就会给孩子埋下怀疑的种子,让他们变得敏感、不安。
请不要戏弄孩子
打着喜欢孩子的名义,把孩子弄的不知所措,这不叫逗,叫戏弄。
“逗”孩子应该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害怕,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就曾说过:被大人们欺骗、愚弄和吓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这是真的,孩子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也是不同的。
你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他可能会对你的话嗤之以鼻,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已经足以区分这句话的真实性。
反之,你对一个几岁的幼孩说这句话,他就会信以为真。
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是随着成人的塑造和摆布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说谎的心理及习惯。
所以,要想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要给孩子一个被爱与被尊重的环境,而不是去戏弄孩子。
如果你也曾不知分寸的逗过孩子,那么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学会尊重一个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现哭闹、不情愿,请立马制止:对不起,请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各位爸爸妈妈们,你见过最讨厌的逗孩子行为是什么?欢迎留言吐槽。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