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发音为sháo,从音,从召。“音”指音乐、器乐、奏乐。“召”意为“引导”、“呼唤”。“音”与“召”联合起来表示“用乐曲欢迎宾客”、“用乐声招引人们上前”。如举办某重要活动时,先用音乐来调动气氛,引人注意,就叫“韶”。 《韶》也指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23世纪舜时代乐舞。后来又先后被称作《箫韶》、《大韶》、《九招》、《九辩》、《九歌》等。
《正字通》:韶,夏、 商乐皆有韶名。韶者,乐之通名也。意思就是夏商时期也有叫《韶》的乐曲。
湖南有山叫韶山,山下有一个县级市叫韶山市(毛泽东故乡,属湘潭市),据《辞海》云:“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
韶也有“美好”的意思,如:“韶光”,“韶华”,“韶曼”,“韶秀”,“韶令”等。
美:会意字,从羊,从大。羊肉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主要肉类食品。大是“人”的初文,“人”上有“羊”意为“勇敢的男人戴着羊的头套假装成羊,把羊群带回家。”这样的男人是很“美”的。美的原意就是勇敢的,心地善良的人。这里的美指包括乐舞,乐曲结构,器乐形式等艺术形式的美。
善:会意字。最早见于金文,从羊,从言。原意为“像羊一样说话”,后延伸为:“美好”,“友好”,“擅长”,“赞美”等意。这里指乐曲内容的完美。
《武》:周武王时期乐曲名。
全文理解为: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他认为,形式上的美不同于内在的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没有内在的“善”是不完满。“美”固然重要,但不能只追求外在的,形式上的美而忽略了内在的“善”。
孔子还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处充斥着“美”,但内在的“善”却非常缺乏,走在街头,美女如云,她们穿着时尚,化妆到了牙齿,甚至不惜重金冒各种风险做整容,但她们内心往往是“空虚”的,不善的,甚至是污浊的。“美而不善”已成为家庭不和,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
尽善尽美谢道韫
东晋时期,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a第二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谢”即指这两大家族。谢家有个集美貌、英勇与才华于一身,名动天下的女神——谢道韫,她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
冬日的一天,大雪自黛色的天空中缓缓飘落,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宰相谢安这日刚好在家中休息,他看到这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时兴起,想考考族中子弟的才学。于是谢安问道:“这满天的大雪该怎么比喻呢?”
谢安的侄儿谢郎反应最快,马上说:“我觉得可以用在空中撒盐来相比。”侄女谢道韫跟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眼前一亮,发现这个侄女的才华真是不可小觑。谢道韫也凭借这场对诗一战成名,这时,她才七岁。后人称作女子有才叫“咏絮之才”,或“谢家人”,也叫“谢家风范”。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里有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其中的“咏絮才”指林黛玉。《三字经》中也提到: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遂改变了初衷,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善草书、隶书,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却信五斗米道,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道韫嫁王凝之为妻,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不是庸才,你为什么不开心?”谢道韫回答:“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
谢道韫抱怨说谢家兄弟都这么有名气,为什么单单出了王凝之这个蠢才呢!古代女子,敢直言不讳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谢道韫怕是第一人。恐怕不仅因为她的家世给她撑腰,更重要的是本身的才华与格局给了她底气。
东晋时期流行“清谈”,就是一大群人在家里开个沙龙,谈谈时局或交流见解。王家作为大家族,当然也不乏文人墨客座上客。一次,谢道韫的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讨论诗文,窘于应付。恰巧被路过的谢道韫听见了,她差丫鬟送了一张字条:欲为小郎解围。随后,设置青绫帷幕,她在幕后与客人对谈,接着王献之的话题,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后使得在坐的宾客甘拜下风,成功替王献之解围。
谢道韫不仅是才女,还是一个行事坦荡,极有个性的女子!“青绫解围”让世人见识了她的思想与胸襟。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今山东临沂人,五斗米道士,海上叛乱之始祖)、卢循(孙恩妹夫,今河北涿州人)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美女,今日终于见到这位文能咏雪,武能提刀,英勇无畏的奇女子,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她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终生没有改嫁,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