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项重大弱点会削弱人们享受人生的能力:无法控制情感,以及鲜少专注于当前的事物。人们只要改正这两个弱点,学习“控制”与“专注”,剩下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今天我还在谈读书,在全球疫情流行期间,姑且就当作是给自己和亲友一味面对生活转移注意力的平静之药吧!
论成人读书学习,前面我已经写了三篇文字,本文后面会有链接可以直接跳转阅读完整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我2019年写过的读书心得,这几篇文字我重新整理分享到公众号里,今天把之前写过的最后一部分给大家。
关于读好,读完,读出价值的理解,这点需要好好思考。
读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讨论输出,经过讨论和写的输出过程,有利于对读过的内容消化理解,同时可以对不清晰之处得到梳理和认识。
要形成一边阅读一边讨论读书内容的习惯,要有意识和会恰当的应用于生活中。尤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角度,更要善于把不清晰、不理解之处提出问题来。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看懂一本书,或者某一部分内容,这是十分正常的,这往往也是造成很多人看不下去的原因。人们认为读读哲学、历史很重要,但对于哲学思想类的书籍,大多数人很难有耐心或者有信心读下去,往往会被很多抽象的内容阻挡住。和家人朋友提出或者讨论问题时候,只要我们带着谦卑的学习之心,你不必担心被人认为浅薄,理解力不够。
上一篇文章,先生就说我写得有点难度,大家很难做到,我的想法并不是让大家照着做,尤其时间和内容上是完全可以调整你适合的方式,我是给大家一个读书方法的分享,你可以在一天之中看一个小时书,也可以看三十分钟,但是如何系统看下去和怎样的选择内容是可以参考的。
有一次我读怀疑论、蒙田和皮浪的内容,关于“存而不论”的讨论。在这里写和讨论这个“存而不论”我就是比较大胆,其实我也是一知半解的,只是举例呈现“讨论”是怎么和生活结合的场景。
对于这个“存而不论”的了解我是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这本书中。
我的理解它来源于皮浪的怀疑论,我没有读过《皮浪主义哲学概要》,据说《概要》疗愈人心的关键,在于它显示生命中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严肃看待,就连皮浪主义本身也可草草带过。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皮浪的怀疑论从这个论点出发,但之后又说,事实上,“甚至连这点我也不确定”。皮浪主义者以这种思维来处理生活上遭遇的种种难题,这种思维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字来表示,即希腊文“epokhe”,意思是“存而不论”,或者是蒙田的法语说法:“je soutiens”——不予置评。
“存而不论”从字面意思上,我们也会有个基本理解,但重要的不是这个字面意思的理解,在《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写到:
猛烈的攻击、争论、失去朋友,这些都是人生在向你咆哮质疑,如同老师一天到晚盯着你有没有专心上课。就连烦闷也属于此类。无论发生什么事,不管它多么突然,你都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来回应。
“存而不论”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发笑且心情愉快,因为你可以省去为各种问题寻找确定答案的麻烦。诸如“撒哈拉沙漠的沙粒数是偶数并且有人征询你的看法”,用“我没有意见”,“我怎么知道”或者我“存而不论”,响应时不露任何情感。
我无法判断人们说的这些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或者我现在无法对大家正在研究的事项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又或者:我深入考察过的所有事物却有其理,但与这些事相反的事物也言之凿凿。两者同样合理,也同样不合理。这样可以让那些提出古怪主张的人闭嘴。当人们不知道某件事的答案,而这件事有没有答案也没有那么重要时,就不要钻牛角尖,免得让自己不愉快。诸如问题,我的猫比你的猫好看吗?我比你仁慈吗?爱使人幸福吗?世界上存在正义之战吗?都可以存而不论。
我曾经把诸如“撒哈拉沙漠的沙粒数是偶数”“我的猫比你的猫好看吗?我比你仁慈吗?爱使人幸福吗?”试着再问一遍孩子,看看孩子的答案,接着我把这个“存而不论”的思考介绍给孩子,有些时候我是为了促使孩子能够提出好问题。
无论对于成人自己的提高还是对于生活中幼儿的教育和实践,把读书的思考结合当下生活的应用是很有趣的。
有天晚上散步,我和先生说阅读蒙田后想写点什么。先生说古今中外关于蒙田的研究太多,不容易有建树。就我阅读《蒙田随笔》这本书怎么叫读好,读出价值?每一个时代的新人从生到老,都在循环的思考,只是大部分人站在基础的常识体系上,而有些人能够站在巨人的基础上,我的观点是,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蒙田或者某本书,甚至为了有所建树,先人的思想和思考虽说已经到了至高至上,超越困难,但是读书对于每个人启发、思考和思想过程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就是转化。
我们每天阅读后的讨论和思考,如果记下来,我认为甚至比集中写在这里更有意义,围绕着某个角度和问题的讨论是集中思考碰撞的火花和认识,思考的维度和深度不断变化,不仅陈述还会在争辩讨论中共同清晰观点。我想起来关于蒙田和拉博埃蒂的友谊,穆勒和夫人的《论自由》,他们都有共同的思考和认识的过程,产出是你的思想还是我的思想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人读书,很多时候只是在讨论知识和梳理脉络,介绍思想,并没有深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不能和思想建立深度的共鸣和连接,对于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感受是平淡的,读书的价值就很难超越,大部分人就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说和介绍讲解的层面,仿佛作者和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
这种能够隔离开来的读书完全是被教育和考试训练出来的能力,也是一个人人文思想和情感基础没有或不深的体现,如果骨子里富有人文思想和情感,即使教育和考试训练会消减了这种能力,但不会至于谈思想和作者的时候很少连接自己的思想和人生。
不对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产生影响的读书学习,不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和启发自我思想的成熟,读书的意义就显得失去了本质。即使为了教育、教授的职业需要而读书学习,失去转化只是照搬的教师很难成为影响学生的精神导师。任何时代的名师名弟子,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奖、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之所以成就很大的原因之一是遇到了教育者的引领,在自身的潜能和优异的天资,触发了内在,激发了无穷的动力,通过持久努力,发展了自己。
另外一个人在小时候一定注重感性和德行的培育,一个没有人文基础,少有感性,不注重天地人的人,就是给了他方法,也是如同现在的知识目标学习,浮于面上,感受和思考不容易深刻,容易是冷冰冰的见识和思考,它和具有感性的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产出不一样,因为目标不一样,一个是为了研究结果和证明能力,一个是为了爱人和生活。一个对生活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爱的理性的机械的科学主义者,就不会深刻感受这个世界,而对世界不够热情的人很难会有大的创造和成就!他的人生很难有精神层面稳定的长期的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在我的办公室窗子那里,有一段时间有一只小鸟总是很响亮的鸣叫,我在六楼,窗子边上是没有什么停留之处的,没有大树,我一个人静静的办公写作,有时候就被它叫得响,停下来,那几天我常常悄悄的移步到窗子躲起来看它究竟在哪里,生怕它就在窗棂上,把它惊动了,我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它在哪里落脚。清脆的声音离得我太近了,特别美妙动听的鸣叫,好像鸣叫在我的办公桌边,也好像在我的心里了。即使它不在的时候,如现在,我都仿佛能够听见它的欢快的清脆的声音,那种有时候急促的鸣叫,好像就只在呼唤我,要和我说什么一样。没有它的时候,我会想着它。
真正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那就是无比珍惜时间,懂得感受和珍爱生活,珍爱眼前人和这个世界,尤其是看世界,看人,看自己,内心通透和光明了,有什么比内心通透和光明更让人平静呢?!
关注请扫二维码阅读更多随笔和哲学讲座
大侠简介
大侠原名李晓霞,老家哈尔滨,曾是一名全科医生,北漂后定居北京19年。家中排行老大,自小乐观积极,不拘小节,古道热肠,有闯荡精神,家人称为大侠。从小就是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为各种追求受了很多苦,如今都成为财富。敬畏生命,不断叩问生老病死的话题,多年来在追寻什么是健康的答案。喜欢读书,经常书写和反思。2001年从美丽的家乡哈尔滨闯荡到北京,进入健康管理行业。创办了北京康佰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团队开发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大侠健康”APP;作为医生、创业者在行业深耕奋斗二十多年,做出些小成绩,不足安慰。创业辛苦,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愿工作之余,拥有闲暇、平静、沉思的生活!愿通过读书写文与大家结缘共勉,谈生活,讲健康,品读好书,一切都是为好的生活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