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是我很久之前读过的余华作品之一。起初,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直到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回,发现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一个少年在不同家庭中的成长路程,这条路有着辛酸痛楚但也体会到温情。或许在今天的人眼里,真的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可是无论时代背景的如何变幻,孩子心灵成长之路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
孙光林有着两个家,一个拥有亲生父母但却从无体会到家庭温暖的家,另一个拥有的不是亲生父母但却能得到家里呵护的家,这一切看似讽刺,但背后折射出两个家庭里的内外关系。
《在细雨中呼喊》是描写孙光林的成长经历过程,但并非是写孙光林自己,只是以孙光林自己的口吻亲述,每个家庭的不幸与人性的丑恶。如果说《活着》是一部年迈的老人回忆自己苦难的一生,那《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涉世未深的孩子对人间的记忆。
而这不仅仅是对人间的记忆,更是对时间的记忆,不管是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记忆,叙述者都将这些记忆碎片拼贴在时间的维度上。
作者在书中的序言说道,这是一场时间的约会,也是作者与书中的人物的约会。
在语言里现实和虚构难以分辨,时间则像目光一样简短。无论读者怎样去解读《在细雨中呼喊》,作者已经说过,和一个家庭再次相遇,和他们的所见所闻再次相遇,也和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再次相遇。我感到自己正在渐渐地加入到他们生活之中,有时候我幸运地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声音,他们叹息喊叫,他们的哭泣之声和他们的微笑。接下来,我就会获得应有的权利,去重新理解他们的命运的权利,去理解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去理解那个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绊脚石,他随时都准备踢开他们,他在妻子生前就已经和另外的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渐靠近他的时候,他不断地被黑夜指引到了亡妻的坟前,不断的哭泣着。孙广才的父亲孙有元,他的一生过于漫长,漫长到自己都难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总是大于悲伤。还有孙光平、孙光林和孙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即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孙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长大成人,他让父亲孙广才胆战心惊;而孙光林,作为故事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他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因此他的眼睛也记录更多命运;孙光明第一个走向死亡,这个家庭中最小的成员最先完成了人世间的使命,被河水淹没,当他最后一次挣扎着露出水面时,他睁大眼睛直视了耀眼的太阳。
作者花了七年时间,认识了这几个人物,无论是述说孙光林的友情还是亲情,作者都是那么清晰的语言去展现他们的神情。
书读着读着,未免会有一些疑问。
孙广才真的是像作者说得那样污秽不堪吗?从书中表现来看,他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无赖,但作者却从未说是怎样将他培养成一个无赖的,其实孙广才是继承他上辈人的无赖而已。在他的家庭里一贫如洗,从孙有元的父亲开始就是一个无赖的个性,造官桥失利后,独自一人逃脱,回来还如无其事的样子,对自己的儿子和徒弟还依旧自命不凡。当然孙广才的无赖并非全然是遗传的因素,这里面还掺杂着人性的本质。
孙广才的无赖促使着有个忍辱一生的妻子,也促使着有个反目成仇的儿子。只有当自己悔恨的那一刻,发现自己已经被推到在地。
孙光平算是一个幸运儿,当然他是信息的载体,承载着不止是他那个有着血浓于水却无法思念的家庭,对王强和李秀英的怀念是他无法说出的爱,对苏宇的纪念,是他对友情的缅怀。看到国庆,被抛弃,似乎找到自己的影子。
无论这个少年是如何走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但他在细雨中大声呼喊,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听到他心灵的故事。
每个人出生都是无法决定的,走的路也不尽相同,但愿会有更多人用眼睛去记录更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