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我国规模化养猪在引进美国 “三德公司”生猪饲养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并加以吸收改进、推广,使原来的生猪生产饲养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规模化养猪对大中城市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和促进猪肉出口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生猪规模化饲养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生产工艺
目前国内的母猪大多在限位栏里饲养,虽然能够保证每头母猪都能吃上料,避免打架,节约用地等,但是定位饲养工艺的问题日益突出,无论对于猪或者养殖场都是一种危害。
首先,由于限制了母猪的运动,使猪蹄病日趋严重,并延迟了母猪的性成熟期和初配年龄,缩短了母猪利用年限。
其次,定位栏饲养由于其饲养环境的贫瘠使猪产生了许多异常行为,如啃栏、咬耳、咬尾、咬蹄、拱腹、啃咬异物等,限位栏的饲养模式违背了动物的本和的天性。
目前畜牧养殖工作者都在极力探索一种既能克服限位饲养的弊端,又能克服大圈散养 “猪只相互争食打架、占地面积大”不足的饲养方法,实现母猪福利饲养。
如母猪大群饲养电子饲喂站智能管理是国外目前正在采用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较为适合规模化母猪饲养的方式是小群半限位饲养 (每圈 3~5 头)。
小群半限位式饲养就是在母猪后备期和妊娠期采用小群散养限位采食,产仔哺乳期转入产床饲养,在一个产仔周期母猪在产床上限位饲养 3~4 周,这样能基本达到母猪福利饲养的要求。
2、环境调控技术
规模化饲养密度很高,如果舍内环境调控措施不当,往往会引起舍内环境条件差,不能满足猪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如舍内温度过低、湿度过大、舍内潮湿而引起的皮肤发痒;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从而引发啃咬;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烦躁不安而引起猪的行为异常,从而影响生产力。
中国在畜舍环境调控的单项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湿帘降温系统、滴水降温系统、集中细雾降温系统、局部环境对流蒸发降温系统和地板降温等降温方式;正压管道通风加热系统、仔猪局部保温技术等。但是这些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设备投资很高,运行控制难度大,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3、清粪工艺
中国规模化猪场的清粪工艺大多采用水冲粪和水泡粪工艺,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增加了粪污量和粪污后期处理难度。
虽然也有部分规模化猪场采用干清粪工艺,但由于猪舍内部圈栏地面设计不合理,使得清粪工作的劳动强度变大;且干清粪工艺使舍内产生大量灰尘、有害气体及微生物,舍内的空气质量恶化,最终影响猪体健康发育。
4、规模养猪生产的猪群健康与兽医保护问题
现代养猪生产的健康管理与兽医实践正在发生改变,原有的兽医技术处理措施应与时俱进,对疫病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上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生产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难题,必须从全面和整体角度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
疾病的发生与品种、环境、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仅是应急措施,并不能杜绝疾病的发生。猪群的健康管理应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应重视猪群的保健与疾病预防,改变过去传统兽医的防治方式,由应用临床兽医学向预防兽医学和生产医学转变,由被动防疫转向主动防疫,从生产和预防的全过程着手,切实做好隔离饲养、全进全出、消毒、免疫接种等各项措施,保证猪群健康、控制消灭场内已有疫病,防止新的疫病发生。
5、养猪生产人员素质问题
一个成功的养猪业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就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员工。许多养猪企业缺乏的就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
现代规模化养猪的特点是猪场规模的增大和猪场数目的减少,原来家庭式的小规模养猪模式,要进入规模化养猪生产的行列,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势必要有大幅的提高。
现在有许多非养猪行业出身的人也进入到养猪业队伍中来,他们更需要养猪技术和管理经验。
所以提高目前养猪生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