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还有一个字就是“怕”。
我是湿热体质,小时候一到夏天,手心脚心发热烫人,无法好好的休息。而且一晒太阳,鼻子就会流血。
所以,对小时候的夏天记忆犹深。
那时候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正午的树荫下、房檐下荫凉的地方就有人纳凉,人们或站或坐,老人们慢慢地摇着蒲扇,孩子们到处乱窜。特别是两个房子中间过道的地方,特凉快。如有风,就更好了。
我家和邻居家就有这样一个过道,大人们在过道里放上几个石墩当座位,小孩子把过道里铺的石板打扫干净,直接躺那里乘凉,中午太热,没有蚊子,过道偶尔有风穿过,适合睡午觉。
有时候没有风,天气闷热,让人无处可藏。身上会不知不觉出一层痱子,又痒又扎。大人们就会用丝瓜叶煮水让洗澡,不知道是不是起作用了,反正不久,痱子一个个慢慢变得透明,用手一挤,挤出一小包透明的水,然后就好了。小孩子乐此不彼,互相挤着好玩。
奶奶也是脚心热,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打一盆水泡脚。我呢,小时候没有耐心泡脚,晚上常常赤脚踩地上乘凉,农村的晚上回凉快,一般12点以后就不会太热了。
那时候晚上吃饭,喜欢都在外面。常常饭做好以后,盛到盆子里面晾着,吃的时候都端到外面的稻场里,小孩子常常被吩咐着从家里面搬椅子、凳子,每次都让多搬一些,因为夏天晚上串门的人比较多,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家长里短。
小时候吃完饭坐不住,如果天上有月亮,就满院子逮萤火虫,撵蹦蹦跳跳的小青蛙。如果天快要下雨了,偶尔还可以逮到低飞盘旋的蜻蜓,不过大人们一般都让放了,说蜻蜓是益虫,不能玩。
那时候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绿色如下图。
我们有时候会把椅子放进屋后树下面的水渠里面,端一碗饭,把脚泡进水里面吃饭,真的是非常凉快。
也会在上学的时候,中午跑进学校旁边的槐树林里,找一个开阔一点的地方,用书本把地上的灰扇干净,把旁边槐树新发出来的嫩枝互相挽一起(那时候农村没有柴烧,这些槐树林每年冬天都会被砍完,次年再发的嫩枝长的刺并不扎人),形成一个厚实的遮阳伞,然后躺里面午睡,其实小孩子是睡不着的,常常是感觉没有玩多久就又要上课了。
那时候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而且有白雨连三场之说。
我曾经随大人们一起去山上翻红薯秧,遇到下白雨。初时我们这面山阳光灿烂,对面山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有经验的大人们互相喊着赶紧找地方避雨,我随着他们一起下山,果然还没有下去呢,大雨紧随其后,我们只好躲在半山腰的山崖下,等着雨停。好在白雨来得快,下得急,停的也快,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除了湿漉漉的地面证明雨来过之外,天上完全看不出来。
最怀念那个时候夏天自制的“懒柿”,夏天,等水稻长的差不多了,柿子也变得椭圆或者半圆,就趁人不注意,摘下来埋入稻田里或者水沟旁边的淤泥里。这样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挖出来,就可以吃了,这个时候没有了柿子的涩,只有柿子的清甜带着点微微的酸,非常开胃好吃。
说起来已经两年没有吃到了,以前在老家,街上偶尔有人提篮叫卖,还可以吃到,在北京,怕是看不到它的身影。
那时候夏天容易发大水,常常雨大风大。一场风雨过后,大人们就忙得脚不沾地,去扶倒下来的玉米、给庄稼除草,农村人每天的要做的活干不完,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休息日。
小时候我常常发脾气,为啥天天那么多事,一会不是喊着给猪割草就是喊着给晾晒的粮食搅拌一下,让它彻底晒透;再不就是去撵偷吃的小鸡、小鸟;晚上太阳落山之前,还要把粮食收进袋子里面。总之,小孩子也有干不完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每抱怨了,大人们就会说:又没有让你累着,跑跑腿怎么啦,要学习在学校好好学,回家就要做事。唉,其实,小时候也非常无可奈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