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回家比较早,饭后带两娃去公园散步,路上问大宝“你前两天小学面试考紧张吗?妈妈在外面等得都好紧张呢!”
大宝回答说:“不紧张啊,跟平时一样,紧张又没用,而且紧张了还会出汗,出汗了还碍事!”
听完,让做妈妈的我感觉有点羞愧,连忙补充道,“对,对,对,紧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末了,回到家,发现大宝的门牙已经松动,吃东西时都看得到前后摇摆,看着很不舒服,拥有7年急诊临床经验的我自告奋勇地说”我帮你拔了吧,你要相信妈妈的专业水准!”
大宝听说我要给她拔牙,哇啦就哭了,我知道内心肯定很恐惧,因为这种经历我曾经也有过,我内心想最好她不愿意拔,因为我也没拔过牙,万一拔不下来,不上不下,可怎么办,心里可没底了!
正当我暗自思想大宝估计会不肯拔牙,然后我也不用担心拔不好的时候,她抹干眼泪坚定地说,“拔吧!”
无奈,我只能硬着头皮上!我剪了一根红色的棉线,拉了下感觉应该够结实,然后让大宝张开嘴,回忆着以前老爸给我拔牙的步骤(其实已经模糊)去给牙齿打结,过程中心里扑通扑通,手也略微发抖,只能假装镇定,确认打结牢固以后,迅速用力向下,牙齿完整拔下,还好过程顺利,不过拔完当下,大宝还是哭了,沉浸在满满成就感中的我淡定地说,“过程很顺利嘛,你别哭呀!”大宝回到“ :我也不想哭呀,就是忍不住嘛!此时的我瞬间反应过来,从抗拒拔牙到决定拔牙的过程,大宝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做这个决定肯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对我这个外行牙医的半信半疑,所以当结束的那一刻,她强行控制的情绪就像决堤的河坝一下子奔涌而出了!我理解地表示:“好吧,那你先哭一会吧!”不过很快,她的情绪就恢复了平静。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真的有许多惊喜和值得记录的瞬间,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也有值得家长学习的东西!从这两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转化能力!
其实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更是重要!因为管理情绪就是管理健康,疾病是负面情绪没有化解的身体呐喊!
海蓝博士说,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本身无好坏之分,只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在对待不好情绪时,雪上加霜。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了多少东西,而是学会了与一切负面情绪和平相处。
心理学上有许许多多的案例统计,无论是对人的愤怒、恐惧、怨恨、厌恶,还是对自己的内疚、哀伤、羞愧和自责,很少和事实本身有关,是我们的想象使我们陷入苦海,并非事实本身。这些情绪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解读、而人本能反应的第一解读往往是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启动,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受伤的羔羊,然后给自己挖坑,蹲在里面自艾自怜。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不掉进坑里呢?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典的情绪管理方法,就是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这一疗法是由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在RET理论中,A是指真实发生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人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解读、评价(Belief);C是指人们的情绪反应(Consequence)。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导致了(C)的情绪反应,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去解读,会引起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是由直接原因B引发的。
就人的认知而言,(A)属于客观事实,(B)属于主观认知,ABC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认知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因此会产生不适宜的、高情绪负荷的反应(C),如严重焦虑、抑郁。造成人们无法区分客观事实与错误认知的正是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通常都是内隐的,也就是人们无法主动想起它们,但在思考和认知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受它们的影响。非理性信念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3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这一类非理性信念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如“我必须得表现的很好,这样周围人才会欢迎我,我的生活才有意义”。这一类绝对化要求之所以非理性,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本没有错,但要求周围的人都欢迎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想法,而他人的想法你是无法左右的。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外界单个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当作群体对自身的评价,进而贬低自身的价值。如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位观众听了5分钟后就开始玩手机、与他人耳语,于是就怀疑是不是自己讲的不好,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演讲结束,最后下台时一脸的落寞。但其实他讲的没问题,大部分观众也都听的很带劲,但由于一开始注意到了前排的那位观众,所以后面就将这位观众的反应当成了全部观众的心理反应,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糟糕至极。这一类想法通常出现在事情没有按预定方向发展时,产生的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某同学从大三开始准备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费尽心思准备了一年,成绩出来时却发现没考上,此时又已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于是有种被整个世界都抛弃的感觉,没人比自己更惨,整日郁郁寡欢。这种信念之所以说它不合理是因为任何事情没有一个最坏的结果,它总有可以改变的余地,而陷入这种极端的情绪只会使自身焦虑,迷失前进的方向。
因此,改变(B),是影响(C)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行为。所以每次情绪来袭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放下自己的评价和猜疑,不把自己变成受伤的羔羊,而是去了解和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看人看事,避免过度概括、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等错误的假定,从而看清事物的全貌。一旦看到真相,就会觉得很多烦恼真的是自己的解读出了问题,与事实大相径庭,我们的心也会释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