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西安事变八十一周年纪念日。
说起西安事变,不得不说当年发动这一事变的当事人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和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
杨虎城历来为人所称道,而人们对张学良可是一直褒贬不一。
先来了解一下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又称张大帅或者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早年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当时人称他为“东北王”。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曾经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张作霖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气节。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返回奉天(今沈阳),途径皇姑屯火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了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张作霖作为北洋旧军阀之一,是国民党北伐的主要对象(其余两个是吴佩孚和孙传芳)。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旧军阀的主要力量。随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紧接着,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年仅27岁的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年轻的少帅担负起保卫东北一方的重担。同时,他也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东北接下来何去何从?中国未来的命运怎样?中外势力都在关注着这位年轻的统帅,看看他将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南京,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宣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结束,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南北初步统一。张学良此举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成为民国当时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一时间,少帅的美名传遍四方,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头号男神。
02
张学良作为一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超级官二代,中华民国有名的花花公子,一般的富家公子常有的坏毛病他自然一样不落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样样都沾。有了原配夫人于凤至这样的大家闺秀还不够,他又娶了年轻貌美的赵四小姐赵一荻做二房姨太太,可谓风流潇洒,羡煞旁人。可张学良身上也不全是缺点,不然他也不可能青史留名。
1919年,张学良征得父亲张作霖的同意,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和保定军校、黄埔军校以及云南讲武堂并称民国四大军校。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教官郭松龄。(后来,郭松龄联合部分东北军将领发起倒张运动,要求推举张学良上台做统帅,最后兵败被杀。)1920年,他以炮兵各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刚开始,讲武堂里有人怀疑因为张学良是老帅张作霖的儿子,有教官给他走后门以巴结张作霖,所以他才考了第一名。张学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请求现场重考。结果几场考试下来,张学良的总成绩还是第一名。自此,流言蜚语不攻自破,张学良开始在奉军里小有名气。
毕业后,张学良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的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的社会治安。直到皇姑屯事件发生,张学良在悲痛中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一职,正式接管了整个东北军。
由此可见,张学良并非完全是一个花花公子,人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03
就全中国而言,东北绝对是个好地方,地域广大,土壤肥沃,人民勤劳,民风豪爽。可是,一声枪响打破了这片土地上的宁静。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以此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日军侵占沈阳。从此,东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炮火连天,东北的父老乡亲开始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张学良得知此事震怒不已,准备反击日军。可是,蒋介石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命令东北军全部撤到关内,不许抵抗。就这样,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张学良因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张学良曾经一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并任该校名誉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陆续迁到了西安。东北大学的学生之前提起少帅张学良,总是无比激动和自豪。东北陆续沦陷以后,东北大学的学生一提起张学良,便大声斥责他,称他为“不抵抗校长”、“窝囊废校长”,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0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华,祖国的大好河山正一寸一寸地沦陷于敌人手中。而此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却被蒋介石调到西安,配合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一起剿共。张学良完全不能理解蒋介石此举的用意,却不得不服从。
自己的家乡被日军侵占,父母、妻儿、亲友被日军杀害、奴役,自己不但不能去抗日,反倒在陕西打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这究竟是什么道理?有良心、有血性的东北军将士们心里非常义愤,无心剿共,纷纷请求张学良带领他们打回东北去抗日。
张学良背负国仇家恨,心里更是难受不已。在东北军和红军私下停火以后,他秘密和共产党代表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中共对外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在肤施城(今延安)的一个天主教堂会晤,双方真诚地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并且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问题上达成了重要共识。
张学良非常欣赏共产党人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和不计前嫌的宽广胸怀,回去以后就上书蒋介石要求抗日,结果被无情拒绝。张学良后来又多次面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陈诉抗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都被蒋介石一一训斥驳回。
经过多次的进谏失败,张学良对蒋介石失望透顶,无奈之下暗下决心,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非常之手段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曾深夜找杨虎城密谈,两位爱国将领在逼蒋抗日问题上一拍即合,准备联合行动。
05
西安事变爆发的前三天,也就是1936年12月9日,东北大学的学生举行集体抗日游行,一众人等打着抗日大旗步行前往临潼,准备向蒋介石请愿,希望国民政府立即停止剿共,联合红军一起抗日。(当时蒋介石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剿共,行辕设在西安临潼华清池。)
蒋介石得知学生要前来请愿,立刻派兵前去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张学良得到内幕消息后,担心学生有生命危险,便火速赶往学生请愿的路途中,保护东北大学的爱国学生代表们。
面对学生们的质问,张学良含着热泪当面郑重承诺:“同学们,请相信我!再给我三天的时间!三天之后,我张汉卿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天之后,也就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一点半,张学良和杨虎城经过周密部署,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保证蒋介石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扣押了蒋介石,并且逼迫蒋介石做出了“同意停止内战、积极抗日”等口头保证。
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一时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后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抗日大局为重,从民族大义出发,否定了杀掉蒋介石的做法,决定争取蒋介石抗日。在中共全权代表周恩来的努力调停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自此,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拉开帷幕。
张学良没有食言,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给学生代表们做出的的口头承诺。这个时候的张学良,刚刚35岁。
发动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万般无奈之下采取的非常手段。他在行动之前,曾经反复叮嘱手下将士,绝对不得伤害委员长。在蒋介石口头同意联共抗日以后,张学良不顾杨虎城的劝阻,执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护送,付出的是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软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沉重代价。
06
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于日军之手,是张学良一生最大的污点和屈辱;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张学良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余下的,都是没有自由、无人问津的惨淡岁月。
2009年9月10日,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对此,曾经有不少人提出过质疑,但我觉得张学良对得起这个称号。
张学良是一个忍辱负重的爱国者。虽然他身负罪过,可是他终究努力为抗日尽了自己的力量,并且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每一个西安事变纪念日,中国人民都不应该忘记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