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词,大家都知道词的鼎盛时期是宋,唐诗登峰造极,宋诗不过抓住唐诗的某一点再加充分发挥而已。然后宋词却脱离了唐诗的形诗,另辟境界。
从词的发展史来看,诗与词的蜕变痕迹是有迹可寻的。
晚唐至南宋词的演变过程:从小令到长调
小令:词的早期形式与诗原无分别,例如词中的《望江月》本来是白居易诗集中的《忆江南》词。这种诗,小巧玲珑,趣味浓厚,适于歌唱,所以到五代就盛行此种词的调子,名为小令。
长调:到北宋中叶,乐律之学大为昌明,于是一般的要求是以更复杂的结构配合埸复杂的音乐。小令不不再适用,而长调渐兴。
1. 南唐遗风
主要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
温庭筠——一半诗家,一半词家,他的作品正是从诗蜕化成词的代表作。
南唐国主李煜——词中大家,他的地位颇像诗家画家的王维,至此,诗词画才脱离了公式化的形式而成为纯粹的艺术作品。
冯延巳——其词稍浓厚,不在后主之下。
2.由五代过渡到北宋,词家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主要角色
晏殊——出自冯延已,晏氏父子的渊源很显然南唐出自南唐
3. 北宋:欧阳修、苏轼
欧阳修——他虽极国提倡韩愈式的古文,面在韵语方面却又十分追随南唐小词。他个人笔底近于清微淡远一路,较李后主更过一步。
苏轼——其词以豪气著称,一流的词家。
4. 北宋两个词人专家:用词大胆,清新
北宋词人中有两个专家,一是柳永,他大胆地把俗语入词,打开了新境界,造成了新面目。在当时受大众欢迎,却不被文人雅人赞同。
另一个贺铸,力求语意清新,另开生面。
5. 周邦彦——王维是唐诗的先驱者,杜甫才集大成,李后主是宋词的先驱才,周邦彦才集大成。
6. 至南宋,首屈一指的是辛弃疾。他的词生动跳脱,气概不可一世。词中的辛氏在诗中很难找一个可以相比的人,与共说近于李白,似不如说近于鲍照。
7.南宋词人中,能与辛氏分庭抗礼的是姜夔。
读到姜词,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南宋与北宋渐渐划了疆界。北宋还是继承五代小令的,南宋却不但在面貌上改变了,题材也大不同了。北宋的境界还有局限性,南宋更加广阔了。但是开辟得过于广阔,也就几于无可再发展,到此就接近尾生了。
8. 南宋以后的词没有什么大发展,南北宋间的女词人李清照不得不谈。她的造诣有戛戛独造的地方,并不是傍人门户。有人以她与李后主相配,认为都是此道的当行本色,很是公允。
词的作法与诗的作法有什么不同?
第一,词中不能用典,或者只能暗用而不能明用,或者只能用极熟的典而不能用稍生的典。大约初时是为了唱起来大家能懂。其实后来的词也不一定能唱,有些词家名为不用典,而其难懂更甚于用典。
第二,词中的话不能直说,或者有时话虽然可以直说,而意境景象必须保持半虚半实,若有若无,使人反复玩味。
第三,词中不能多用语助字,词间的线索脉胳要自然分明。
词是继承三百彷以下的传统而产生的,由于音调优美,宜于表达缠绵悱侧的感情,所以绝大部分的词是写美人香草的。特别是写两性的恋情,那浓烈,那样毫无隐蔽,悲欢离合,成绪千端,使人重到戏曲般的感动。
但是词的表面可以极香艳,而内容是有寄托的。所以从词的表面来看,仅仅看见绮罗脂粉的字眼,以为词的内容是浮浅的,未免有误解的成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至宋末,词已成为玩物,不甚登大雅之堂。直到清代,才把词的正宗兴复起来,特别是在晚清以至近代,词家的作品高超的可以抗衡北宋。
可能是我诗词功力太浅薄(当然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读诗词太少),并不能完全领会瞿先生所说的词与词之间的差异。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