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⑰-⑱
⑰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⑱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见贤思齐焉。”见到贤者和他人身上的优点时,我们要向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不足的地方,我们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要懂得加以修正。比如我们看到别人脾气很暴躁,这时我们要懂得反观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要加以修改。这句话在讲内修,讲如何自我进步。
这里的重点是见贤和见不贤,我们要有体悟的能力,要有观察事物的智慧,否则我们见不到贤,也见不到不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让自己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看到他人贤德之处和不贤之处。
我们在学习圣贤文化和修身之前,可能只是看一个人的外在,比如一个人有没有财富,一个人有没有地位,这时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而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叫做“内”,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要懂得看内在,看别人的贤与不贤,然后向内自省。
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学会了修行之道后,我们看到一个人衣食比较富足时,就不再是停留在表象,而是看他内在的东西。比如这个人为何比较富足?这个人的地位为何比较高?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谦逊,这个人努力,这个人坚韧,这个人有仁德,或者这个人有思维,这个人有智慧,这才是一个人的内在。
如果我们不学习,没有体察的能力,看不到贤或者不贤,就会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当我们增加了智慧,才能看到别人的贤德和不贤之处。
这时我们再把贤和不贤扩展来讲,我们不一定只向贤德之人学习,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小孩子,对于不高兴的事,烦恼的事,放下得特别快,这一刻可能还在哭,下一刻就把烦恼的事忘记了,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小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向老者学习,学习老者经历世事沧桑后的那种淡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我们可以向每个人学习,反之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不足时,我们要反观自省,修正自己。
我们再来延伸,万事万物都可以让我们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学习竹子的品质,学习松柏的品质。体悟事物的思维非常重要,当我们养成了体悟的习惯,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中学习。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或者事物的不足之处,都可以用来修正自己,并且用来帮助别人。
我们天天讲道,道包罗万象。我们之前讲过道体不可描述,无论我们如何描述,都只是道的一部分,都是道的相和道的用。所以当我们有了体察万物的能力,可以观察万事万物的贤和不贤,我们就可以随处应用到道,不仅可以修正自己,还可以指点他人,让每个人都养成体察万物的能力。这是一个内修的过程,当我们懂得体察万物时,我们就可以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困惑,无论是生意、家庭、人际关系,还是学习、修身都一样,如果我们有体察万物的能力和智慧,即使当下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还在困扰着自己,但是可能某一天,我们听到某个人说了一句话后,我们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甚至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看到下雪,看到匆忙的人群,或者突然看到某个人的不足时,都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困惑。因为我们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所以见到贤德的人,贤德的事,见到别人的优点或者不贤时,都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保持思考、觉知、体察万物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个能力本身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讲智者不惑,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即使当下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当我们有智慧,有体察万物的能力时,所有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我们延伸来讲,贤或不贤,可以包括人事物,所以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见”。我们如何才能见到贤,或者见到不贤,这是我们需要不停锻炼的能力,需要我们不停增长的智慧,需要我们不停地学习。随着我们学得越多,修得越好,智慧越足,我们见到的问题和内在的东西,就会变得更深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变得越强,这是一个次第,也是相辅相成,自修的过程。
我们现在在讲里仁篇,我们看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仁体现在哪里?我们在学习圣贤文化和修行之前,看到贤者和别人的优点时,通常会嫉妒;看到不贤者和别人的缺点时,通常是指责、讥讽甚至嘲笑。
当我们懂得里仁为美,内在有仁德时,我们才能自修,才能帮助别人。当我们有了修行的思维后,看到别人的贤德和优点时,我们是学习的心态。看到别人不足的地方,我们也能反躬自省,修正自己,当我们的仁德变得更大时,我们会帮助对方成长。这是修行前后和学习圣贤文化前后的区别,我们整个人的心念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工作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看到他人的优点时,我们可能会排挤甚至嫉妒,也不懂得赞美他人;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我们可能会指责、嘲笑和议论。
可是学习圣贤文化后就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时,我们会向对方学习,并且鼓励和赞美对方。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缺点时,不是指责和抱怨,而是反观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就要加以修正,然后引导其他人也发生变化,这都是内在有仁德的体现。
我们只有不断地内修,不断地帮助别人,当内在的仁德越来越多,里仁为美时,才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切都是因为仁在其中。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轻微,委婉。志:意见。劳:劳心、忧心。意思是我们侍奉父母,给父母建议和谏言时,要轻微委婉地讲,如果父母没有听从和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仍然保持恭敬,并且不违背父母,我们只是忧心,但是不生抱怨。
我们来举个例子,更好的理解劳而不怨。比如我们关心孩子的吃住,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这时我们会劳心忧心,但是不会生怨恨。但对父母可能就不一样了,当我们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时,如果父母没有采纳和听从,我们可能就会抱怨,责怪父母为什么就是不听,为什么就是无法改变,这时可能会不停地争吵,心生怨恨,所以我们要学会劳而不怨,不生怨气,只是劳心和忧心。
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非常快,物质也比较丰厚,和父母那个年代不一样,所以有很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不同。比如父母在生活中可能很节俭,可能喜欢储备一些东西,甚至有些东西过期了也不舍得扔,这时和孩子的意见就会不统一,我们可能告诉父母过期的东西不要吃,剩饭不要吃,已经穿坏了的衣服要换一件,但是父母可能都不会听从。
因此难免会心生怨气,认为父母怎么就是不听呢?攒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就是不舍得花呢?都这个年龄了,为什么还要出去打工,出去做事呢?
我们这里只是举了一部分人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如此,举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明我们和父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我们对待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如果父母不采纳,也无妨,我们仍然保持恭敬,不违抗,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只劳心但不生怨恨,如此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们再往工作和生活中延伸,不仅对父母是这样,在企业中做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处上位之人有一些建议,也要委婉轻微地讲,即使对方没有听从,我们依然保持恭敬,不违抗,只劳心但不生怨。这是一个人非常好的品质,我们对上位如此,对客户如此,帮助他人时也依然如此。
再比如我们给朋友帮忙,给同事帮忙,可能就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地方,我们有我们的想法,对方有对方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要轻微委婉,即使对方没有听,我们也依然努力帮助别人做事,只劳心但不生怨,如此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才可以促进整个团队和企业的和谐。
但有时我们恰恰相反,我们给上级领导提出意见时,如果对方不采纳,我们可能就会心生怨气,心生抱怨;给朋友、同事、亲属帮忙时,如果对方没有采纳我们的意见,没有听从我们的方法,我们可能就会心生怨气,最后可能我们也帮了很多忙,也在不停地出力,但是结果并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得以和为贵,不懂得这句话的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这样的行为准则,保持这样的宽容之心,保持淡定平和的情绪,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立于天地之间,这也是礼的一种体现,也是内在有仁的一种体现。当我们内在有仁德时,我们会换位思考,对方没有采纳我们的建议,自有他的想法,或许他固执,或许他有自己的打算,但我们尽心尽力,不生怨气,这也是我们内在仁德的体现。我们提出建议和方法,是希望这样事情变得更好,即使别人不听从,我们也是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