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对抗何时休
我和男友恋爱一年多,他对我很体贴,也舍得为我花钱,我们的感情一直不错。
但是我妈妈极其嫌弃男友的身高、长相、工作……还曾直接给男友电话去各种数落他。我妈妈的控制欲很强,为了不让我与男友交往,还刻意请假来陪我,各种查岗和盘问。
我妈一直想让我高攀一个有钱人,但是我跟她说:“我不会高攀的”。她就跟我闹,跟我男友闹。
我俩收入不算太高,但是都很努力,家里条件也不算太差,中等。
我应该不顾一切和男友在一起吗?我怎么才能让母亲不再逼我?控制我?
落樱
落樱
你好,
看了你提到的复杂冲突,我觉得我们得从你和母亲在怎么互动、又在互动什么,做一些澄清。看看这些表层互动之下的潜流,再调整方向也就明确一些。
所谓的潜流包括:家庭成员间的分离焦虑、角色认同上的困难以及拒绝接受必要的内疚和焦虑。
与照顾者的分离,既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
首先,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当我在描述自己和父母的冲突时,我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成人”?
理性上,你当然知道自己是成人,你或许也留意到:母亲始终在把你当小孩子一样看管,在她的理解里,你依然是孩子,无法为自己负责。
而在潜意识里,或许你和母亲都把你当做了离不开母亲的孩子。
此话怎讲呢?在你选择伴侣过程中,意识层面,你当然也反感母亲的介入,但母亲事实上一再成功地侵入了你的情绪和想法。实际行动上,母亲也打通了给男友的电话、走进了你原本独立的生活。
这些互动来自于你们无意识的情感需要,即“潜意识合谋”,以彼此既对抗又合作的方式,来共同防御真正的议题——分离。也就是说,这份斗争,外在看,当然她是主动侵入者,但问题在于,你的生活,为什么会让她来主动侵入呢?也许,你并没有把自己当做自己的生活的主人,因为这个“他者”是仍在你内心世界里做主人的母亲。
物理上,你们早已分离;但精神上,血脉相通。
可以说,只有在较为完整的分离之后,子女才有真正的独立(也就是个体化)的机会。相反,过度的边界不清、彼此依赖,实质上留在了融合的状态。
而独立有不同的层次,由易到难,分别是经济上的、情感上的、思想上的。相对应的,我们和父母的依恋,也可能是经济、情感、思想这三个层面的。
结合你的描述,经济上的,你已经实现独立;情感上的,你正在体验分离;思想上的,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我们说“不够独立”,并不是说“孩子能力不足”或者“孩子不愿独立”,而是说,你的成长环境中,少了坚定的要分离的意识和承受分离的心理功能,尤其是在母亲无意识地拒绝体验分离焦虑的时候,彼此因为各种生活选择而争夺话语权,也就成了自然的结果。而她对介入你生活的执着和你对拒绝的迟疑,都与自我认同有关。
自我认同的冲突,会加剧分离的阻力
一个演员,演完一部戏后,还按照那个角色的感知方式去生活,我们称之为“入戏太深”。其实日常生活中,也会如此。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除了“照顾女儿的好妈妈”,母亲在我们心里,还可以是什么角色?
很多人会迟疑,似乎母亲在自己心里的角色只有“照顾者”这一个。而忽略了,她可能还是“单位里的老员工”“街道上的热心大妈”“外公外婆的孝顺女儿”“热爱家庭伦剧的观众”“热爱剪纸的民间艺术爱好者”等等角色。
这倒不一定是我们对母亲生活太陌生、关心也不够,反而是母亲在“子女照顾者”这个角色上,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过度了。
仿佛半生,都在演一个角色,却遮蔽了自己本来还有其他社会角色,还有她自我的本色。
打个比方,上世纪香港老演员关德兴,从4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一直演黄飞鸿系列电影。94年,最后一部《大富之家》里,他穿着中式褂子,还是演黄师傅,老胳膊老腿了,也还有动作戏。这样的演员,也许在这个角色中告别人世也是幸事。
但是你母亲可能在平凡的角色上,投入了长久的感情,即使你不需要她的照顾时,她也依然放不下。
仿若剧组突然要撤了她的戏份,她当然会适应不良。这是她的生活角色危机。也可以说,当她不能扮演“照顾者”时,她对自己是谁,自己本来要做什么,剩余的生命还可以做什么等等问题,会陷于深深的迷茫,乃至抑郁。因而紧紧地抓住你的生活、母女不分,缓解了她的身份认同的焦虑。
而作为子女,也是如此,当你在外面工作、办事,就得认同成人,陌生人不会轻易让着你,但在父母、亲属,乃至老朋友面前,我们总有些角色的退行,如小孩子般依恋而脆弱,渴望得到额外的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所有偶尔有点儿边界不清,也算是周瑜打黄盖,彼此乐意就好。
但是在重大的生活选择上,如果我们受制于原有角色的心态,拒绝看到年龄、时代、任务的改变,往往会阻碍眼前的生活。这也是广泛意义上的移情,或曰:活在过去。
因此,在一个角色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就需要面对哀伤和分离,以此走向新的角色,更自由而识时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接受必要的丧失、必要的内疚感
我们已经谈到,照顾者的角色,你母亲仿佛有些上瘾。
她还不是认同“间接的引导者”,而是“直接的照顾者”。前者还好歹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而后者,则是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缺少生活技能的儿童的监护人。
你和她的互动中,要逐渐完成三个任务,才能促成母女心理层面的分离。分别是:“接受想法、拒绝行为”,耐心的暗示和承担必要的内疚感。
具体而言,
[if !supportLists]1、[endif]你不要试图控制母亲的想法,同时也不要让母亲控制你的行动。
想法是想法,行动是行动。你母亲有“试图控制你的行动”的想法,这也仅仅她的想法。
她的想法,我们可以同意,当然可以不同意。但是她可不可以这么想一想?
OK,想还能还不让别人想嘛。所以,“随便她心里怎么想,随便她怎么幻想怎样打退男朋友”。
这是对“想法”的尊重态度。
但如果是行动呢?
NO,一开始就明确,不行。“我不是你命运的延伸,你觉得长得高、有钱、学历高,才值得嫁,那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但是如果我要过日子,我觉得长得普通一点、钱够花就好、学历不寒碜就行,这样彼此般配、压力也轻”。
所以,捍卫的是行动,而不是想法,不要做过多的“口舌之争”。
2、耐心是家庭问题的一大宝,很多问题往往是谁更有耐心,谁就赢了。
你和母亲的关系里,她是很有耐心地要干扰你,而你也需要很有耐心地告诉她“不许干扰”;
她换个花样,继续很有耐心地告诉你“你们年轻人没经验”,而你也需要很有耐心地告诉她“经验都是自己摸爬滚打才能积累的”;
她又换个方式,耐心地勾引你的内疚感,“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不容易啊”,而你也要很有耐心的告诉她“将来你需要这种帮助的时候,我也会对等回报呗”。
总之,谁更有耐心,谁就改变了对方;谁缺少耐心,就会被对方暗示、操纵。
3、接受必要的焦虑和内疚
无论我们付出多少、怎么试图讨好父母,也总会有些残缺的、遗憾的部分,不可能尽善尽美。
如同,他们曾经照顾你,无论再怎么把你视若掌上明珠,也免不了一时的情绪暴躁、回应粗糙。所以,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都只能做好分内之事而已。对父母、对自己抱持一种“部分满足,也部分拒绝”的态度,更符合实际一些。
适度地认同“照顾好自己,是第一天责”,走出“拯救者”和“照顾者”的角色期待,能突破这一步,从长远来看,才是思想上独立。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