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有北方匈奴为患,有人说汉武帝就杀了10多万人,匈奴怎么会从此一蹶不振。那么问题来了,匈奴那么强大,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先说匈奴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事实:
一、军政合一的游牧习性。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城郭和经常居住的地方,饲养马、牛、羊等,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不搞农业生产;匈奴有各自分占的土地,地方负责人既管理人事也管理军队,军政合一。
二、匈奴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作战时,不存在什么武士刀精神,形势有利、有利可图就进攻,善于埋伏军队以突然迎击敌人,不利就后退,队伍就会瓦解,如同云雾消散,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
三、到汉朝时匈奴空前的强大。匈奴的发展壮大少不了匈奴中的一个英雄人物——冒顿。匈奴原本不敢南下而牧马,直到秦朝发生内乱后,得到了宽缓之机,渡过黄河。匈奴人冒顿杀死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以出千里马和美妻麻痹和骄纵强大的东胡,出其不意举一役打破东胡,获得了东胡的人口和牲畜财产。之后,冒顿领导匈奴又向西打败了月氏,征服了西域20国,向南吞并了南边的楼烦和白羊河南王,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区。此时的匈奴占据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
总结匈奴的特点;匈奴人作为游牧民族,主要饲养牛马,比起中原来说物资匮乏,弱肉强势,天性掠夺,其政治体系和民风风俗有利于发动战争,擅长游击战消耗敌人,来去如风,善于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再看汉朝初期对匈奴的战绩,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结果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刘邦最后还是靠着给冒顿的妻子很多礼品,才见机脱困。此后,为了稳定匈奴,汉朝一直采用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单于为妻,赠送匈奴大量礼品,在贸易中优厚匈奴,建立盟约。但即使这样,匈奴也时有派出军队劫掠汉朝边境地区。
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是匈奴噩梦的开始,汉朝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得以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起来,有了再次对抗匈奴的条件。那汉武帝在位时都发动了那些战役呢,都获得了什么战果,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一、“马邑之战”,撕破脸皮:汉武帝决心一雪前耻,引诱匈奴主力,发动对匈奴的“马邑之战”,结果走漏了消息,从此双方断绝了和亲政策。
二、“龙城之战”,小试牛刀:汉军小试牛刀,在几路人马伤亡数千的代价下,卫青取得了“龙城之战”的胜利,鼓舞了士气。
三、“河南之战”,消除阴霾:汉朝发动河南之战,卫青、李息取率军歼敌数千人,俘获3千多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套地区。汉朝的防线也向北推至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一道屏障。之后,卫青率领汉军又俘虏匈奴1.5万多人,杀死匈奴1.9万多人。
四、“漠南之战”,主力对抗:汉朝发起漠南之战,卫青率军俘虏匈奴1.5万人,斩杀匈奴1.9万人,俘获牲畜数10万头。这一次战役,霍去病独率8百骑兵,采用运动战的战术,追击匈奴数百里,斩敌2千人。
五、“河西之战”,战略切割:第一次,霍去病率1万兵出陇西,孤军深入越过焉支山,杀敌8千,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第二次,霍去病率军渡过黄河,越过贺兰山,绕道居延海,在今甘肃酒泉一带,由北向南采取大迂回战术从匈奴侧背发起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被杀3万多人。之后,霍去病又受降匈奴4万人马。至此,汉军基本扫除了西部匈奴势力,匈奴右部被歼,匈奴势力大减,河西走廊第一次纳入了大汉的版图,此战扩展了汉朝的战略纵深,切断其与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联系。
六、“漠北之战”,歼敌主力:卫青和霍去病各统帅两路各5万大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卫青率部追击匈奴到今天蒙古国的车车尔勒格,途中俘虏、消灭匈奴1.9万多人。霍去病率军采用以轻骑兵远程奔袭的战术,以战养战,跨过2千多里,越过大沙漠,斩杀俘虏匈奴共7万多人,然后狼居胥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这一仗,匈奴元气大伤,狼狈北迁,而漠南无王庭,势力逐渐衰弱。
回到问题,由上文可知,匈奴之所以一蹶不振,可不仅仅是被杀10多万人这么简单,归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汉朝正确的战略。匈奴虽然强大,幅员辽阔,但战略上却一直失利。第一步,汉武帝先是发动“龙城之战”,试探匈奴虚实,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驱散了笼罩在汉军头上的阴霾,鼓舞了士气;第二步,汉武帝为打破被动防御的局面,扫除匈奴的直接威胁,发动了“河南之战”,使关中地区不再直接暴露在匈奴的铁蹄之下,为长安增添一道黄河屏障;第三步,汉武帝逐渐意识到河西走廊的这块战略要地,发动“河西之战”,占领河西走廊,破坏了匈奴重要的战略补给,获得了大量战马,切断其与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联系,扩大了汉朝的战略纵纵深;第四步,汉武帝利用匈奴的轻视心理,汉军深入大漠,发动“漠北之战”,扫除了匈奴漠南的势力。
二、汉朝步步为营的政策。匈奴游牧民族的天然性,他们不擅长攻城战,汉武帝在占领土地后,对战略要地进行加固,设置郡县,修建城池,驻扎军队,实行屯田,迁徙人口。匈奴只能看着地盘一步步被压缩而毫无办法,而汉朝的边塞却逐渐稳固起来。
三、战术的成功的运用。针对匈奴的作战方式,汉朝提拔了一批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将领,大力建立骑兵部队,将帅英勇果敢、善于主动进攻,常采取迂回包抄、快速冲击、远程奔袭的战术,充分利用了大骑兵集团快速、机动与冲击力的特点,这大大不同于传统的阵地战。事实证明,这种战术应对匈奴比阵地战更加行之有效。
四、匈奴失去了适宜生存的土地。漠北之战后,汉军打垮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匈奴只能远遁大漠深处,失去了河西、河南、漠南相对温暖湿润、水草丰美的土地的匈奴,只能躲藏到苦寒之地,匈奴本就生产模式单一,再加上天灾人祸,面对汉朝稳固的边塞,匈奴无机可乘,其有生力量短期内难以恢复。
五、汉武帝和汉朝继位者的持续打击。汉武帝在漠北之战后并没有放过匈奴,而是又频繁的对匈作战,虽然后期损兵折将,但匈奴的也因战争更加困苦不堪,多次请求和亲。汉元帝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战争,持续对匈打击,最终,北匈奴灭亡,南匈奴归附称臣。
六、西域各国和汉朝夹击匈奴,匈奴孤立无援。匈奴和西域各国早有仇怨,以前摄于匈奴强大不敢出兵攻打,现在匈奴式微,丁令、乌桓、乌孙三国从三面攻之,杀死匈奴几万人,抢夺了几万马匹,以及很多牛羊。史书记载,匈奴这次战饿死战死的有十分之三,牲畜死了有十分之五。
七、匈奴内斗,人心不齐。匈奴曾发生过五单于争立,匈奴中有人归降汉朝,汉朝便软硬兼施,瓦解匈奴。史书记载:汉军深入匈奴,苦苦追击匈奴二十多年,匈奴人怀孕的流产,家庭破败,十分厌苦这种生活,从单于往下的人都希望与汉朝和亲。
总之,对匈作战,匈奴在战略上一次次完败,已然处在战略防守的位置,汉军战术的成功的运用又使匈奴主力被灭,元气大伤,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美的土地,又难以掠夺防守严密的边塞补给自身,逐渐式微,再加上汉军和西域各国的伺机出击,匈奴内部人心不齐,从此便一蹶不振。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已经奄奄一息,大将军窦宪率军出击匈奴,通过四次战役,彻底打垮了匈奴,窦宪于燕然山上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至此,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