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在朋友圈做过一次小调查,问了三个问题:
1.你觉得保险有用么?
2.为什么会想买?
3.为什么会不想买?
整理大多数朋友的回答:
1.有用;
2.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安全因素太多,身边也老有人出事,觉得多个保障挺好的。
3.但不想买的理由就多了,大概有以下三类:
A 保险总是不赔,不靠谱;
B 保险忽悠多,不靠谱;
C 保险太贵了,买不起。
这可能代表了很多人对保险的看法,这些刻板印象却阻碍了大家运用保险去守护家人。
根据这一年多来对保险的了解,对这三个问题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期望能解决大家对保险的疑虑。
今天讨论:保险“买了不赔”的概率大么?
一、获赔率:理赔成功是绝大多数
“保险赔不赔”?众说纷纭,还是用数据说话吧。
关于理赔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获赔率,即获得理赔的案件占申请理赔案件的百分比。
2018年部分寿险公司公布的理赔数据报告做了一个统计。为了更加全不管公司规模大小,申请保险理赔的获赔概率基本都保持在97%以上,其他家公司虽未列入表格中,但也相差不会太大。
这些数据虽然可能要打点折扣,一方面是公司自己公布的数据,准确性有待核实;二是小额理赔一般成功率高,大额理赔成功率可能要低一些。但不管怎么说,公司也不可能编造太不靠谱的数据,总体的理赔成功率应该都是很高的,那为什么大家的印象都是保险“不赔”?
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举个例子,之前滴滴网约车发生的刑事案件震惊社会,一度让网约车处于整个社会的批判之中,陷入公关危机。我在使用网约车时也一度有点担心,但网约车真的很危险么?
我特地去查了数据,根据最高法2018年9月的《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做了一个对比表:
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司机实施犯罪情况
从这个数据对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每万人案发率,出租车司机犯罪概率是网约车司机的13倍之多!
如果仅从这个数据看,网约车的出现,非但没有降低乘客出行的安全性,反而还要安全很多。之所以一度让大家恐慌,可能是因为现在的舆论发达,一个坏的个案就能迅速传递到全社会,形成公众的负面形象。
我并不是想评价某个群体,而是只想用这个事情告诉大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应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客观性。
网约车仅用一两年就“塑造”了自己的负面形象,而保险呢?三十年。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保险业的发展是比较粗放的,不仅在销售端存在着很多销售误导现象,在理赔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拖赔”、“惜赔”甚至“拒赔”的案例,虽然占比很小,但由于理赔总数量高,为数显得并不少。
这些“坏事”,有的经过媒体的放大,有的经过当事人对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保险不赔”的印象。
而“好事”呢?这么多年,保险业赔付了无数的案例,帮助了无数的家庭免于困苦,但这些“好事”往往不会出门。
国人是内敛而保守的,很少会有人愿意跟亲友说起:我家遭了什么灾、花了多少钱。更没有人会愿意说:我从保险公司拿到了多少钱。
你看,就像我们坐网约车一样,坐完车点个好评都懒,更不会逢人说,我这次网约车出行,很安全。但只要新闻出现一次网约车安全事故,那么我们立刻就会对网约车的印象大打折扣了。
但不管我们怎么想,网约车的高安全性,就客观地放在那儿。
保险理赔的高成功率,也客观地放在那儿。
三、买保险,需要担心理赔问题么?
理赔是一件保险公司的常规工作。保险公司在收取大家的保费的同时,已经预留了很大一部分钱用来赔付。
大家不要下意识地觉得,保险公司跟消费者就是站在对立面的,总会不怀好意地想方设法找瑕疵不赔。
如果我们做好了投保时应该做好的健康告知等工作,那么基本上不用担心任何理赔问题。
即便保险公司不赔,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通过法院、监管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在有很多朋友似乎更愿意相信“XX互助”等网络互助产品,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用户。
并不是反对大家参加网络互助,而是劝大家不要抱有太强的预期:在强有力的保险监管下,大家尚且对保险理赔有疑虑,又何来这么强的信心,相信这些缺乏监管、独立掌管资金的企业可以在赔付上比保险公司更靠谱?
那么最常见的不赔原因有哪些?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