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不读书。
最近舍友迷上了看书,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矫情:大概是暂时单身的人在没有妹子陪伴的时候换换生活的口味而已。而且我是一个很轻易下定论的人,我总是喜欢趴在所有事情的表面就装出一副看到本质的口气跟别人说,这个就是一个xxx。就像这次,无论从看书的动机还是所看的书籍上我直接就下了结论:舍友就是想通过看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的东西来装一波文艺青年。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总爱拿自己以往的价值体系来对未知的一切进行判断,然后用这个判断来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一点上有点像机器学习了:根据输入的样本学习完之后对未知样本进行各种骚操作。与机器不同的是,它们有时候会根据实践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各项参数,而人呢,确不会这么容易就改变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
舍友看的书籍确实是有点像心灵鸡汤的东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书籍是心灵鸡汤?在我看来,没有实际的故事内容跟情节只是一直在对你说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的东西(或者加上一两个小故事说明什么什么是什么)都是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这里又陷入到一开始所说的问题上了:你的评价是否正确,或者说,抛弃正确与否,即便你把这类书籍归为心灵鸡汤,那么,你到底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不爱读这类书籍?
大概在我看来,每当我捧着这类书籍的时候,心里便有一种抵触加消极的情绪在影响着我,让我不能以一个稍微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本书,因此,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成了我所嘲讽的对象,书里的每一页都是没有用的垃圾,到了最后,就连书籍的作者都是无用的哗众取宠之辈。
李敖说过,自己这辈子就看两种书:特别好的书跟特别烂的书。好的书要看一下到底好在哪里,烂的书要看一下到底烂在哪里。我觉得,以李敖的个性来说,他的这种读书态度倒是恰到好处的:极端了一辈子的狂徒在读书上也是在走这种极端。但即便狂如李敖,也懂得要把眼光往另一个方向审视而不是像我一样带着情绪上的偏见进行进行嘲讽。
我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如果有一天某个人对我说,之前我认为的是某某心灵鸡汤的书籍被评为最有内涵的书籍或者书籍的作者是我不知道的某某思想界或者文学界的大牛,那我一般会立马改变对这本书的看法,以一种极其不要脸的方式说服自己:这本书还是真滴好,完全忘记了之前是怎么各种明里暗里嘲讽书籍嘲讽作者的事了。然后还要跟别人说:这本书是真滴厉害真滴牛逼内涵巨深,如果恰巧遇到之前听过我说这本书不好的愣头青少年对我的反驳:你上次不还说这本书xxxx,我则会像孔乙己被人抓到偷东西把柄那样拿出无理也要辩三分的气势来说:我上次是说的那个一个方面,不是说的全部云云,颇会有些读书人不能叫偷,叫窃的丑态。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舍友读书跟我是完全不一样的。舍友对于每句话都爱反思很久,读的很慢,每一句都能细细品上半天,从中发现或者感悟到什么。他的这种看书方式,在我看来,是在先要接受书中所说的一切是正确的或者基本是正确的这样一种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奏效的。如果像我这种一上来就抱着些许质疑态度的人来说,就很难跟书中的作者引起共鸣。
舍友问我,感觉你读的书不少,为啥自己本身还是这么急躁这么混乱。我跟他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结论是:我应该是没有真正把书读到骨子里,或者说,书对于我来说,影响不大?我内心是很纠结的,我自认为从小到大的读的书对我是有影响的,但是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到底影响的是我的哪个方面,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这又回到了开头那句话:顺境不读书。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从来没有在很快乐的时候,想起来读书这件事的。小学读书多是为了写作文的时候能用上里面的例子,将自己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变成作文中的一个个排比句然后享受老师在全班面前读自己作文时的那种自豪感;中学读书是为了能在历史课上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后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懂得很多的人;高中读书是为了排解一波又一波的考试压力,感觉只要不做题干啥都行;大学读书是在为自己前程迷茫为感情苦恼的时候找一个发泄和逃避的方式。仿佛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在自己快乐的时光里主动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那每当我快乐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玩游戏、上网、跟朋友出去闲逛、追各种剧,读书?从来没有想过。
因此,我感觉我没有真正的把书当做书来读。我总是会抱着一些很功利的心态来读书:读完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啊,能让我在别人面前展示什么啊。书中的东西对我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别人聊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能迫不及待的插上一句话:我读过这个,其中有某个场景是xxxx或者书中某某人我觉得xxxx。而且由于小时候养成那种读什么都要来写作文的意识,每当我看散文的时候,我总是首先关注散文的文笔如何,因此,当我在课本上读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后,立马被他语言上那种连贯感及对于场景描述的那种画面感所吸引。至于小说,除了能在别人聊起这本书的时候跟人有共同语言能装一下之外,对我最能产生影响的就是小说中的某些场景能在某个时间点跟我的人生经历产生我认为的那种重合,然后这样才能引起我的沉思,而不是像舍友那样,每句话或者每本书,都时刻在他的思想里来回拉扯从而产生那种细细的感悟。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追求着当前能够让自己最为快乐的事情从而导致思想上的快速满足。而这种满足感一旦消失,就会迫使人立马去寻找而不是去思考,久而久之,就浮躁起来了。像舍友那本书中说的一个短语一样:心灵上的平静。那到底什么是心灵上的平静呢?我感觉,书中或许会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