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很重要,不吃怎么行”
“这都几点了,怎么还不起床”
“十二点还不睡,不要命的节奏啊”
“上次健身回来就没见你再去过,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老一辈儿的人,大多很在意我们的作息是否规律。然而,在我们看来,他们早上六点不到起床,晚上不到十点睡觉,这种生活状态不是养老的标志嘛。
昨天跟橙子吃饭,她说,不知道从何时起,吃饭不再规律,睡觉不再按时,没事儿的时候刷刷手机,不上班的日子,每次抬头看看表,手头的事儿,好像总不在正点上。日子越过越随意,生活越变越粗糙。
我把这话说给老公听,他点点头,声称自己在离家上大学开始,每个假期回家都很难按时吃饭了,工作以后只是变本加厉了而已。
不规律久了,好像也成为了一种“规律”。因为,习惯了。
-01-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即使早上快迟到了,也会被姥姥按住,“吃完早饭才能走”。那时候我的心,就跟塞了满嘴的面条一样,噎得慌。
临出门穿衣服的时候,还经常被塞上“最后一口饭”。我的心里不知道抱怨过多少回,“为了吃这口饭,我每天得少睡多少觉!”
上了大学,总算没人追在屁股后面,逼我吃早饭了。上午没课的时候睡到自然醒,起来直接吃午饭。要是午饭吃的晚,晚饭就省下了。到了夜里追剧打游戏,饿了,那就来碗泡面。
坐在上铺的我,啃着面包,支着床桌,没日没夜的玩着植物大战僵尸,心里爽的不得了。这不就是传说中自由自在的逍遥日子嘛,“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过了大半个学期,便觉得这种日子,实在是索然无味。不用看表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02-
再后来,我加入了辩论队、学生会、校广播站、社会实践中心……
运动会期间,早晨五点起床,训练到七点半,下午从五点半,训练到七点。每周一场打辩论赛,每晚八点到十点,都是用来讨论辩题。周末要上金融二专业,晚上赶稿、校对其他专栏的稿件。我很庆幸那段日子,还能拿下山东省大学生调研论文的一等奖。
其实,忙碌的生活并不能成为手忙脚乱的托辞,当你找到了有节奏的生活,自然会变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大学四年里,一年中的每段时间、每个月的每一周、每一天的每个时间,我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一日三餐,任何一餐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睡前读书也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轻松的放入任何我们想坚持的事情。很多时候你坚持不住的源头,竟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这件事了。
- 03 -
我的好友抱枕,父母由于工作的缘故,很少在家陪她吃饭,每次都是把一周的饭钱给她,甚至给她办了一张家附近西餐厅的充值卡。
每次找她吃饭,都很难卡在饭点上。有时候去她家,这一天就吃了一顿饭,我问她,你又不减肥,怎么一天连三餐都保证不了。
她脑袋一歪,耸了耸肩,很诧异的看着我,“这不很正常嘛,我爸妈也是这样啊。”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自然的过分,反倒会让我们忽视了,有种规律,叫做“从父母那继承的习惯”。
父母有着怎样的生活,孩子都看在眼里,甚至在他们心中,就应该像父母一样生活。身教大于言传,本就没有对错可言。
- 04 -
这让我想起小区里有位宝妈,她家宝宝比丸子大不了一个月。有一次在小区晒太阳的时候她问我,为什么丸子吃饭总是那么香,自家娃好像并不喜欢吃饭。
我们聊了很多,但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貌似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直到我问她,“你喜欢吃饭吗,平时按点吃饭吗?”
她愣了一下,“我对吃饭没什么兴趣,想起来就吃,饿了就随便吃点面包。但我喂饭的时间,可一点也不含糊啊。”
听完这话,我猛然想起,好像跟我说过这话的宝妈,不止她一个。而宝宝的共性,都有“吃饭不香”。
一日三餐,不是简单的三顿饭。这不仅是你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份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最初的习惯,都是源自父母,再“传承”给孩子的孩子。
- 05 -
我们从那个“天亮就知道起床”的小生物,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自己,想必不只是压力所迫。
常听老人言,“命好不如习惯好”。有规律的生活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按照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
那种随意、不修边幅的生活,看似自由自在,却会一点一点侵蚀你的精神地基。无形的影响,往往是最强大的力量。
或许我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过上不规律的生活。但我希望她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时,可以比别人更快的拾起“一日三餐”的日子。
感情受挫,工作不顺,这些都不是改变你”一日三餐“的理由。当你发现,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再破败不堪的日子,你也可以一笑了之。
孩子,我让你“一日三餐”,就是希望日后我不在你身边的生活,你也能过上“不凑合,不将就,爱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