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老师在课程的一开始提到:
谈任何事情,先谈目的、目标,如果目的不明确,事情就算做对也没用。
今天的写作换个形式,先来谈谈目的: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次回顾永澄老师分身术的第一堂课《言语的力量》主要内容
2、用自己的经历尝试重新描述“积极主动”的状态
3、看到自己的进步点,同时找到自己还可以再提升的地方
4、借着“小我的惯用语言”和几个视频,谈谈家庭教育中言语对孩子的影响及建议
5、全篇的分享,能够帮助其他的小伙伴
你的言语和思想决定你的未来
语言是一个很美妙的词汇,是好是坏,关键在于看使用的人,而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了肢体动作、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这是正常我们得到的结论。嗯,正常交流时我们所看到的。
然而,人往往在无意中,通过不同的形式,透露了内在的想法,而可怕的是,有可能这个想法还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就是“小我的常用语言。”
张嘴说出的话,会构建自己的人生。
一张手稿搞定小我的五种喜好和惯用言语:
小我的趋利避害,以至于我们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看还是算了吧,我没有时间学……(没有时间不过是借口,可以去想办法,可以去找出“没有时间”的原因在哪,是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还是最近排的事情比较多,那么对此我要如何安排?是就放弃了,还是加入计划中,按轻重缓急来安排?)
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怎么都学不会……(先给自己下了“难”和“学不会”的定义,怎么学会?没试过,怎么知道不会?)
不过也就是这样一回事嘛,有什么好学的……(这个最常见了,可是为何很多人同一堂课程,都会选择复训呢?并且每次还会各自分享上课的不同收获?用原来类似的话来说:不是同一堂课?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
当不想成长时,有无数的借口在等着你
永澄老师在分身术的两次课程中都重复在提到:积极主动。突然想起,2012年我从抑郁走出来之后,毛遂自荐成为Bo的学生时,他给我上的第一堂课:
不主动,你就抓不住;不反思,你就不会主动;不领悟,你就不会反思;不认真,你就不会反思。
插曲:
我毛遂自荐缠上Bo,估计被缠怕了,也可能是某种原因让他同意教我,但同意后他第二天便悄无声息。
我在沉默了7天后受不了跑去问Bo(这是要说明我耐心好还是领悟能力慢了):“你不是说要教我吗?怎么都没声息了?”(明显的指责,我当时给自己的定位错了。他只是引导我,但我却把所有的重点放在“Bo是否有开始教我”这件事情上,并没意识到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
Bo老半天才回我一句:“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刚看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切,耍什么脾气,我当然知道是我自己的事,但你不是说要教我嘛,都没声音还教什么。(小我出现,其实我在拿“他都没开始教”来当做我没有开始学习的借口。)
三天后突然意识到不对: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之前只是知道,但我没有真正的理解。第五天,我开始主动问师傅问题。
到现在为止,师傅从不跟我讲课,最多就跟我分享他到了哪里,看了哪些书,上了什么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时每次我主动提问,每次讨论下去除非有事要处理,一般都是一个多小时(最多2个小时),不断的深入、再深入。遇到我没理解的,实在当下的能力无法理解的,先记下来放一边,隔段时间再来继续。
而Bo每次对我的要求就是:写感受,哪怕几个词也行;复盘,再补充新的收获。
我用了半个月、15天的时间去理解Bo师傅的第一节课——积极主动。
给自己的小提醒:
1、我现在面对曾经表示我不该出现的亲人,存在的“消极被动”言语是?是什么触发了我的情绪和这样的言语?我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我的情绪表现是?那时的小我在表达什么?我在关注什么?我需要做的冰山是什么?(后面的三个问题小伙伴们一开始可以不用尝试)
2、在手头事情抽不开身时,如果遇到有人打扰或有另外的事情进来,我的言语是?我的小我在表达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3、今天,我是否在无意中对别人或自己说了伤害的言语?是什么导致我做出这样的行为?那时我的小我在表达什么?
4、小贴纸:慢慢来,持续做;时刻自我觉察。
备注:
由于曾经花了近两年去做与小我的和解及安全感这方面的功课,此刻的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小伙伴们参考方式就好,一开始定的标准,每次选择“言语、情绪、念头、关注点”的其中一个去做就好了,先不用考虑小我的意图和如何和解。永澄老师的分身术,一开始也是从单个角度做起。慢慢来,持续做。
有一种伤害,叫“爱的语言暴力”
在《你试都没试过,凭什么说不可能》 一文中,我曾提到:
内在小孩(可以理解为小我)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是过去创伤、童年记忆、次人格、赤子之心或内在超越力量等等。
人随着年龄而长大,但内在小孩不会,那些创伤,那些记忆等也不会,他们依然存在,始终存在于潜意识中。而当现实发生的某件事情,引起我们对过去经验的记忆,潜意识(即内在小孩),就会引发相关的情绪反应。
而小我的那些惯用言语,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童年,而最大的来源在于家庭。
在此之前,我想先用《超级演说家》杜兆泽川的演讲《Yes,I can》说起。
从孩子的描述中,我更留意的是他提到的:
一位外国老人在听到他说“想成为像领袖一样的人”时,并没有说他的想法幼稚,而是说:我相信你可以。
杜兆泽川说:我现在依然忘不了他,因为他是生命中第一个给我肯定的人。
听到杜兆泽川说的这句话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心疼。
第一个对孩子的梦想给到肯定的,居然是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而非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那些不自信、自卑、遇到问题直接说不会、暴力等等的孩子或成年人,去回看他们的过往经历,很容易找出一些相同的地方:
· 有一个喜欢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的家长。
我们爱孩子,可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爱,以为帮孩子把其他事情都做好,让孩子专注学习就好,以为说这样更快,孩子不用那么累。
可偏偏得不偿失,我们累的同时 ,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与我们所要表达的截然相反:你不行,这件事情你做不好,我不相信你能够做好,还是我来做吧。
· 有一个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的家长。
往往我们想通过比较,让孩子学习对方好的地方,然而却使用了错误的比较(你看隔壁家谁谁谁,写字那么好看,你就不能认真点吗?你看邻居谁谁谁,学习那么好,就不能多像人家学学?……)
可,我们想表达的讯息,传到孩子这里却是:我好笨,我做不好,我不如别人,我让爸爸妈妈失望了……
· 有一个喜欢指责打骂的家长。
男女混合双打,在体育界盛行,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常上演。孩子一个不听话,就是一起打;孩子一个成绩不好,就是打;孩子……。
我们希望通过打的方式,让孩子能够长点记性,可是 ,似乎适得其反:孩子接收到的,依然是我不好,我又惹爸爸妈妈生气了。甚至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爸爸妈妈生气了,然后就打我了,我以后生气愤怒,我也可以打别人。
……
我们爱孩子,可是为何不能像杜兆泽川所说的那位导演,用肯定的语言去引导、支持孩子呢?
他能够站在舞台上,那么坚定、自信地说出:“Yes,I can!” 这句简单但很多人不敢或从不曾想过自己能够说出来的话,来自于他内在的自信、积极的言语。而这,来自于他的经历(从三岁多开始做志愿者,这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游客们对他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内在的自我肯定),他能够一直坚定他的梦想,这么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大胆地说出他的梦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那个让他永远忘不了的第一个给到他肯定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成为我们的孩子的教练,那么孩子的潜能有多大?
依然给自己的小提醒:
1、我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言语是什么?
2、我是否做到了肯定、支持、鼓励、引导?
3、我是否留意到孩子有时无意中透露的讯息,它在告诉我什么?
4、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可以采取更好的做法是?
5、小贴纸:我要时刻觉察自己,用积极肯定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提升孩子的信心和内在动力。
推荐书籍:
《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为何家会伤人》
推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