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直在看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作品《灿烂千阳》,因为《追风筝的人》接触这个作者,而真正让我喜欢上他的是他第三部作品《群山回唱》。我折服于他对人性背后的挖掘,仿佛是拥有一双无比清明的眼,能看到掩盖在面纱后的心灵。喜欢《群山回唱》,喜欢里面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时而忧伤时而感动,给人以轻快的节奏,慢慢诉说人物的内心。因此,我开始阅读他的另一本讲述阿富汗妇女故事的书。然而,在《灿烂千阳》中,我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沉重、无奈,至少在目前为止是这样的。就像能透过厚厚的玻璃依旧能感受到外面的严寒,透过文字能感受到来自书中的沉重感压迫感。
生活中总是一个苦难接着一个,怎样挣扎也似乎望不到头。玛丽雅姆的生活中,除了亲爱的碧碧和如师如友的法苏拉赫拉毛拉,这个可怜的女孩,无辜的女孩,从出生之前到现在,她所尊敬的真主好像格外“关照”她,似乎没有尽头的苦难是给她的考验。可瘦弱的肩膀,无依无靠如何能支撑得住。她的父亲,扎里勒,一个软弱却渴望得到救赎的男人,为他所犯下的罪过,可往往或最终选择了逃避。如《追风筝的人》里面阿米尔的父亲,他们都是声负盛名,财力雄厚的虚伪男人。作为他们因放纵性欲而产下的不被期待的恶果,玛丽雅姆和哈桑都被亲生父母无情而毫不犹豫地遗弃。似乎从那不被人期待的降生,就预示了他们悲惨的命运。
她亲生父亲,一个拥有三个名正言顺的妻子和九个孩子的男人,为遮掩他的这个污点,将玛丽雅姆和母亲安排在远离人烟的山洞里。为了减少他那内心的罪恶感,他一直对玛丽雅姆表现的像一个喜欢她,喜欢这个代表他身上污点的女儿的慈爱父亲,每周如约来陪伴女儿几个小时。至少他的行为欺骗了年幼的玛丽雅姆,让她获得了生命中少的可怜的爱与关注。玛丽雅姆就像一匹载着人的马,马鞭一直在背上鞭打、驱使,没人给她选择的机会,只能一直沉默地痛苦地前行。只有一次,她可以选择,这次仅有的奢侈的选择却生生地几乎将她撕碎。
在十五岁生日那天,父亲扎里勒没有如约到来兑现他给女儿的承诺――带她下山,看看山下这个父亲生活的城市,去父亲电影院看看许多小孩看的电影。从未下过山的玛丽雅姆,选择离开母亲下山自己去找父亲。选择的回报是看清父亲真实的面目,不再慈爱而变得可憎;选择的回报是母亲决绝式的自杀;选择的回报是失去了所有……这个她生命中奢侈的选择,竟倾覆了她的生命。母亲娜娜似乎想用自己的死亡来告诉女儿,她的行为是有多么愚蠢而不被饶恕的。
之后的生活,是她被生活所驱使。父亲把她接回家,接到她曾经一遍一遍梦想过的父亲生活的家。像是打破了一面镜子,才知道曾经看到的是多么虚假,只剩下残碎的镜片和流血的手。不久,玛丽雅姆就被父亲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重要的是那人住得地方很远,足够让他遮掩或抹去这个污点地远。
年仅十五岁,正值同龄女孩天真烂漫时,这个阿富汗女孩,因为那无辜的私生子身份,而无辜地落得这般命运。成为一个四十多岁,残暴的专执的男人的妻子,这该是上帝怎样的失手才让恶魔这般玩弄这个可怜的女孩。不像我看过的任何一本小说,到目前为止,我被黑暗痛苦压制看不到一丝的光亮,一丝生活本该有的一样之光照射在玛丽雅姆身上。
无法真正站在玛丽雅姆的角度看待这个残酷的命运,或许只能祈祷能生下丈夫拉希德一直期待的儿子,能稍稍扭转一下命运的转盘,不要总是指向残酷。可一次次的期待总是迎来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望,也毁了女孩早已破碎的心灵和脆弱的身体,毁了她以为能拨开挡住阳光的乌云的点点可能性。七次的流产已将她的生活推向了那看不见底的深渊,只有无尽的黑暗在等待。
另一个女孩,莱拉,九岁的她还拥有一个起码活着的母亲、教育疼爱她的父亲、亲如兄弟般的塔里克,两个要好的朋友。天知道,我已不敢继续读下去,我害怕这个懂事可爱的女孩也将走上玛丽雅姆那条不幸之路,丧失她拥有的一件一件,如曾经年幼的玛丽雅姆拥有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掉落了一件一件,那本就仅有的不多。
还没有看完《灿烂千阳》,本来不应这么过早的写书评,准确地讲只能算作是个人的宣泄。可我不得不停下来,缓口气,通过笔尖来舒缓内心的那股压迫感。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看了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沧桑与岁月。内心会自然的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欲望,去直视平凡人的眼,感受那眼底承载的厚重,或悲或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