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仅仅只是一场考试也就罢了,无非是考好考坏,大不了重新再来,但如果是承载了命运、前途甚至是生命的时候,我想就不是仅考试那么简单了。
高考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科举制。早从隋唐时代,中国就有了科举制度,就是说,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这种考试就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所以中国是名正言顺的考试大国,你如果想造福百姓,报效国家,就得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们古代文人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但最大的受益人当然还是统治者——你要想追求你的最高理想,就得走这条早就为你铺好的路。所以,统治者利用科举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学子利用科举来达到其实现报国理想的目的。
那高考是不是科举的延续呢,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选拔人才的手段,但是选拔出来的是不是都是人才,没选拔到的是不是不是人才,这是存疑的。
——2——
在武侠小说或武侠电视中,那些武艺高强的侠客能飞檐走壁,即使身陷重围也能应付自如,大不了老子飞走,不和你打了。许多人把高考比作“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处处都是陷阱,非武艺不精者不能成功也。
所以,我们从出生就背负着这样的使命,刻苦修炼,只为有朝一日可以在这场战役中扬眉吐气,以一个得胜者的面貌笑傲群雄。你要给我一本类似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这类的秘籍也就罢了,但偏偏大家都照着同样的内容来修炼,有些人就受不了了,于是就有了暗箱操作、高考移民等种种行为。
我们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教科书所列的内容深信不疑,有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语,我觉得讲的很好。历史书中总是罗列出一堆时间和历史事件,仿佛只要把这些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就可以通晓历史了,但这恰恰使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历史事件的堆砌没有前因后果,有些还没有经过考证就拿来沿用,再给考生灌输下去,后果可想而知。而且他们善用一种很特别的句式:“要如何如何”。完全是一种圣经的句式:“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真是气势恢宏。
全盘接受并不会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分数也并不是学识渊博的体现,能背出相对论的,并不是就能成为爱因斯坦。这里说的的自学是指自己去考证探索的能力,这背后其实是问题的提出,多问为什么,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答案,往往结论并不尽是教科书里教给大家的。
——3——
很不幸,我曾经参加过两次高考,高考对于我的意义好像就是大家纯粹地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集成伴,直到现在,我还和高中时的同学走的比较近,倒不是我不重视别的同学,恰恰是高中时那种单纯的友谊值得我怀念。第一次的高考,从开考到结束,基本没什么感觉,考完就带着几个要好的同学回家大玩了半个月,当然考试结果可想而知,继而便被种种无形压力压的喘不过气来,从那时候才知道,这场考试并不是只我一个人的事。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尤其乡村,每个人仿佛都是一块丢在湖里的石子,每个涟漪相互交叉,构成种种复杂的关系。面子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办很多事情,一旦丢掉面子,仿佛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了,必须得找回面子。嗯,对,所以我就参加了复读,在这期间,有经验的老师们终于向我抛出了大招,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被淹没在题海中了。
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教语文的老师还有些趣味,他一边讲题,一边还讲些他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看法,当然在那时候,没人顾得上听。
——4——
离开高考已经多年,再一次听到有因为高考而跳楼的事情,令人痛心不已。一场考试带来的是生命的凋零,我想就不得不去反思了,她说她有心脏病,但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病并不一定是心脏上的病。她一定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而这种绝望、愤恨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造成的。所以除了高考,值得我们反思的应该还有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