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看完一本书后,但凡能引起自己一点点对人生的思考的,就是幸遇见。今天想聊聊的,是《此生未完成》,记录了一个女人在癌症晚期时的点滴。
于娟在《此生未完成》书录下,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提及的有“母亲”、“妻子”、“女儿”,这是她在病魔的摧残下看清人生,看淡人生,看重人“生”后,无奈离世后留下的遗憾。这三个身份,也是对于那些在她生命最痛苦的时间里对她不离不弃,倾首相待的最爱的人。而我,这里,我想称呼这位伟大的女士于博士,我想,我是您“无畏施”中受益的一员。
其实也惭愧,于博士在书里已经提到了不希望自己的书、自己的故事被现代的都市人解读为一个健康话题,但还是不得不说,对于于博士在书中提到的关于自己“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令我感触尤深。因为学业科研而熬夜,洒脱豪迈性子驱使下的对各种“非凡”食物的尝试,以及从挪威那片净土回归祖国时最先拥她入怀的竟是令人窒息的空气。
我是当下典型的“一边自杀,一边养生”的年轻人中的一份子,不管是因为学业任务还是克制不住的娱乐欲望,总是无尽的熬夜,一边自责一边重复着。兴致起时觉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的至理名言我怎么能不好好践行,于是,下个咕咚,开始也跑,天一寒,原来已经被遗忘很久了。买个网球拍,要做个别样的女子,能文能武,却好像连每周一次都没坚持下来。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关于科研人员的段子,讲到为什么大家喜欢在晚上进行科研,回答是对白天放纵的愧疚感使自己晚上奋起,这样的努力,消耗的是最耗不起的生命。
其实我想这个女子一定是很洒脱豪迈的吧,从她起笔落笔的格调来看。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少有孤身出去闯荡的勇气,更不用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她很不一样,从她的笔录中看,或许是尝过孔雀肉的人。而在生命之终,她的感叹是毫无忌讳的饮食可能也在她得癌症一事上埋下了种子。书中有个理是我第一次见到,印象深刻,大意如此:“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如果孔雀肉比鸡肉好吃的话,那么现在孔雀就该是鸡,鸡就该是孔雀了”。
越长大,受到越多的质疑,自己心中也不由得开始怀疑,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周边的同学选择就业创业,三年后,他们可能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我,可能还是个四处为一个栖息之地奔波的愣头青。但是于博士给了我回答。也许,在日常生活中,读书之人与不读书之人所异无几,但是,当真正面对死生大事的时候,如于博士,可以熬过剧痛,可以笑对苦难,甚至,去做一个无畏施者,在瑞金医院的二十三楼,在那些有幸读过她的博客她的书的芸芸众生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