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蒋氏蜜语(永州·零陵)
又到粽叶飘香时,妈尽管七十八岁了,老人家还是不嫌包粽子的麻烦,因为她心里念叨着她的几个孙儿孙女。端午节还未到,妈在村子里跟伯伯、婶婶们聊天时就说,她孙儿孙女们最爱吃她包的粽子。你说也是,现在要想吃粽子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不比我们小时候,那年代里物质匮乏,只有过节才有吃。现在要吃粽子,方便得很。这些年也曾去超市买过不少牌子的粽子吃,那滋味真的比不上妈做的好吃。
今年端午节,妈早早地就让爸去振强满家碾好四、五升白花花的好糯米,又将碾好的糯米倒在簸箕上,戴上她的老花镜,仔细地将糯米中的杂质挑选出去,准备在端午节包粽子给我们吃。
侄女在长沙农业厅工作,打电话说端午节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我听爸在电话这一头一再叮嘱侄女回来时不要给他们带什么吃的东西了,说节前外面的东西太贵,花了钱不值得,还比不上自家煮的糯米粽子好吃。
我们蒋家大院里每到端午佳节,都有包粽子吃的习俗。
临近端午时,大人们便到自家后园的棕树上,挑选一两枝棕树叶砍下,将中间硬硬的叶骨撕去,留下长长的棕树叶,一根一根梳理好,挂在堂屋里晾干,晾干后的棕叶条子,韧劲十足,特别耐力,用来捆扎糯米粽子。
包粽子前,将晾干后的棕叶和宽大的箬叶放在锅中用水煮上半个钟头后,再沥出水,放井水里一片一片清洗干净。煮过的箬叶油光发亮。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上了一个大大的木盆,木盆里清洗过的箬叶散发出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节日的喜气充满整个蒋家大院。我们小孩子高兴得从院子这一头跑到那一头。一会儿去东家看六奶奶包花生粽子,一会儿跑到西屋瞧五婶包饭豆粽子。
洗好箬叶、棕绳后,再将一捆干净的稻草烧成灰,稻草灰加水用纱布过滤制成碱水。稻草灰用量的多少是制作碱水的关键,用多了煮出的粽子略有些涩味,用少了煮出的粽子不滋软,寡淡无味。妈包的粽子之所以好吃,就是制碱水稻草灰的用量,她拿捏得十分准确。碱水制好后,淘干净糯米,饭豆,绿豆,花生等配料,再放入天然碱水将糯米浸泡透,便开始包粽子。有的年份,爸还从闹子上砍回一刀子五花肉,五花肉作馅料的粽子更好吃。
包粽子还是技术活,有讲究的。先把箬叶做成斗状,再用放上糯米,馅料,一定边放,一边用手压实。捆扎一定要注意扎紧。棕叶绳一头用牙咬着,一手握粽,另一只手用力缠绕,打上结。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
久煮不散窝。
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铁锅,井水漫过粽子,加上木头盖子,柴火慢慢煮,起码要煮上差不多一个晚上。小时候的我们不懂事,事,以为煮粽子跟煮饭一样快,一看到妈妈把包好的粽子倒入大铁锅里,便赖在厨房里那也不去了,一心就在等待粽子熟了好吃。妈轻声告诉我们,粽子要明早才能吃,可是这个时候我们那里也不愿意出去玩了。既便一时吃不着粽子,也快乐地守在厨房里闻着锅中飘出淡淡的粽香,陪妈妈妈添柴熬粽子。到半夜里,妈还得起来,将锅中的粽子从下往上翻一遍,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粽子都熟透。
端午节早上,我们一起床。厨房里便溢出来阵阵粽香,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但是这时还不能吃,得让妈先挑上一个最大的粽子,用碗盛好到祠堂里供奉了祖先后,妈再给我们每人一人一个,妈在给我们散粽子时,依然不忘轻声叮嘱我们慢点吃。
我们小手急不可待地解开缠绕的棕绳,香喷喷的箬叶,就露出晶莹剔透的粽子,就着热气,轻轻地咬上一口,又松又软,甜租的,滑溜溜地吞下肚。
一口粽子,满口粽香,那时我们家里贫寒。过节时,妈还是让我们吃得有滋有味的,真是不容易啊。其实,每逢佳节,我们并不奢望物质上多富有,只希望花好月圆,亲情常在,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家的幸福。虽普通又平常,但永远地 年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