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华大学刘瑜教授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的成为一名普通人》在网上火了。
演讲中,刘瑜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确定年代里,对教育的普遍焦虑,成了这届父母都非常确定的事情。
当学历和技能,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征,所有家长都被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赶到了军事竞赛的跑道上,看谁成绩好,看谁会的多,谁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最终,我们的孩子在一路设计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为了什么。
彻头彻尾地成了空心人。
甚至,有的还没有考上大学,就跌落进抑郁和自杀的深渊,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了让更多人从唯分数、唯名校、唯成功的焦虑中跳出来,刘瑜老师自我调侃了一番:
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很多人觉得被侮辱了,您,刘瑜老师,清华大学教授,丈夫周濂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竟然说自己的女儿要成为一个普通人,您是不是对普通人有什么误解。
确实,刘瑜老师已经处于社会的顶层,她的孩子,可以说是一出生就在罗马,即时她是父母眼中的普通人,也已经是绝大数人努力的终点。
阶级跨越是一场接力赛,人家父母已经站在了山的顶峰,子女当然可以躺赢。
而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也到达不了人家上一辈奋斗的位置,所以哪里有什么底气说让自己的子女做一个普通人,可以说我们拼命的努力,就是为了敢于让我们的孩子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最近,63岁的张桂梅老师,被中宣部评为了“时代楷模”。
拿命教书的张老师,堪称这个时代的良心。
在接受采访时,张桂梅老师坦然道出的这些细节,是另一类孩子接受的教育常态:
●每天凌晨5点,她就像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一样,督促姑娘们起床跑步晨读;
●从教室到餐厅,女生们都是跑步前行,3分钟到达,吃饭时间每顿只有10分钟;
●为升学率,老师们要狠心逼着孩子们不停刷题,见题型越多,死记硬背越熟练,大脑里储存的知识点越多,考场上出现意外的可能越小。
“拼了,不停地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厦大、武大和川大。”
必须死磕,必须硬扛,必须压抑自我,必须放弃快乐,必须用不留退路的决绝和果断,向着那个叫高考和大学的龙门,用劲儿一跳,奋力一跃。
不能有半点的松弛,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不许有半点的懈怠,不该有点半点的偷懒,因为这是唯一改命的机会,也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
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
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的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
快乐自由和崇尚个性的教育,也是很多父母期望的,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谁不期望,可是,这样的贵族教育,是令人羡慕的,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快乐自由和崇尚个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钱和资源加持的。
它属于少数的精英,而不是大部分的底层。
穷人家的孩子必须随大流吃苦头,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历经角逐和考验,才能得到奋斗的馈赠,拼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