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系列之(一)
道教内丹功简析
内丹功起源甚古 至唐宋而盛 迄今已数千年
考历代丹经 隐晦至极 名相繁复 实难下手
兹略去繁复内丹术语 参就自己读丹经心得
举其概要 略述如下 以公同好 抛砖引玉
(一家之言 不喜勿喷)
盖人之初 父精母血合和 一点灵光入胎 人方始生 出生后 一点真阳藏于下丹田 一点灵光藏于中丹田 一点真阴藏于上丹田 元阳生元气 藏于脐下 一点灵光即元神 此既为一身药物之概说
《性命圭指》云: 故顶者 性之根也 脐者 命之带也 又云: 坎中有铅 离中有汞 一物分为而名马丹阳云: 铅汞是水火 水火是龙虎 龙虎是神气 神气是性命
钟离权云: 除却铅汞两味药 其他都是诳愚迷
张紫阳云: 驱逐二物归黄道 挣得金丹不解生
丹者 水火交融凝聚之真气也
人身之脉 以壬督脉为主 督脉位置说法颇多今取督脉在脊柱中一说 为真气运行之路 《道源精微歌》云“督脉在脊中” 《金仙证论》云:督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并绕脊里上风府入脑顶
《大成捷要》云“尾闾在夹脊尽头之处 其关通内肾之窍 上行乃是一条髓路 名曰潜溪 又曰黄河 此阳气上升之路”
1 筑基炼己
双盘入座 舌顶上腭 下闭谷道 调身调息
意守下田 观照既久 元气方动 即以意探之
守于此处 呼吸也着于此处 似守非守 绵绵若存 久之心息相依 物我两忘 结成胎息 即筑基炼己之功
2 周天功
胎息既久 脐下气息盘旋 真阳发动
即以意探其动处 采取封固烹炼 而后真阳化作真火之气 入尾闾 上夹脊 过玉枕
达于头顶 真阴一遇真火则化作甘露水自头顶而沿经脉流注 此为一周天
其后元阳再动再炼
此真火真水周流任督 谓之小周天
直至阳光三现 即止火也 数日之后真阳大动
真火极盛 畅达四肢 真水灌注全身
周流一身 谓之大周天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云:“初则温气而降 沥沥然淋水之状 香似醍醐 味如甘露 以目送之 以意迎之 入于鼎中 畅于四肢 美在其中矣” 三丰真人《百字碑》注云“至天谷关 月窟阴生 香甜美味 又云: 神水唯上下周流 往来不息 时时吞咽 谓之长生酒”
3 日月合璧
大周天之后 真气聚中丹田 自此以后 唯入定观照 绵绵若存 俟数月之后 真阳之余气化作日景 真阴之余气化作月景 二者合于中丹田
旋即一点灵光 元神显现 此谓之日月合璧
《五篇灵文》云:“待其铅光闪烁如月之象 汞气飞扬如日之象 不时日月交合一处 一点灵光 圆坨坨 光烁烁 照耀上下 内真外应 先天之气自虚无中而来 是以母气而伏子气 自然感应造化之妙”
4 神具五通
元神显现后 与真气凝结 化作一婴儿之象 与人相同 即发五神通 而后将此圣婴迁入上丹田 而后入定观照 迁神出游 性体老练 神通成就 《仙佛合宗语录》云“至八九十月间 寂照功深 百脉具住 呼吸亦无 进入真胎息 阴气消尽 纯阳之气与元神凝结 练成阳神”
《黄庭要道》云“阳神乃灵性与祖气合成”
《翠虚吟》云“有一婴儿在丹田 与我形貌亦如然”
5 练虚合道
阳神老练后 即再观照入定 如是久之
直至太虚一体 与道合真
此为内丹功之大略也 兹不详述
内丹功效验:
一、疾病消除 不饥不渴 行步如飞 颜色光耀”
二、体如银膏 血化白浆 身具光明 香气袭人”
三、隐显莫测 变化无穷
步日月无影 入金石无碍 ”
四、内观脏腑 朗然如照 通体上下 如水晶塔
五、分身散影 身外有身 具五神通 游戏自在
六、醒梦如一 昏睡全无 身体气化 迁神出游
七、马阴藏相 精牢不漏 不畏寒热 汗涕皆消
内丹过程中效验 择其大要言之如下
一、谓真阳发动时 身热如火
《大成捷要》 发运四肢 贯通百骸
真气熏蒸 如火之生
二、谓转河车时 痒生喜乐
《慧命经》丹田融融洽洽 周身酥绵快美
痒生毫窍 又云: 肾管之根 毛际之间
痒生快乐 实不能禁止 所谓气满督自开
三、谓行丹功 处处可见光明 兹不引文以证
四、谓甘露流溢 得生清凉
黄元吉云: “清凉怡淡之味,化为甘露神水 ”
三丰祖师云:化为玉液,降在口中。如冰片之香,似薄荷之凉。随觉随咽,沥沥降下重楼
五、余者五气朝元 阳光三现 六根震动
采取顶光明轮等景象兹不一一叙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本文及内容禁止用于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