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少数精英,而是培养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人。”这是我在犹太母亲沙拉的《赢在家风》一书中读到的一句话,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正好相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用功读书,成绩佳就可以了,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和常见,所以现在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者与日俱增,就业难这一老大难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和根治。
孩子需要把书读好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是家长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用功读书,取得优异成绩,最终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未来社会孩子生存能力至关重要,读书和生存能力,两者都好比人的两条腿,必须同时用力才能让孩子稳步前行,只注重学习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和极其片面的。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忽略生存能力的培养,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失业是在所难免的。
还记得那位13岁读大学的“神童”魏永康吗?他的母亲为了培养他真是用尽了心思。
魏永康的母亲在他不足百天的时候就开始了填鸭式的熏陶和教育。
魏永康只读了两年小学,就直接跳级到了初中,后来在13岁时就以高分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大学物理系。
母亲的理想是想让魏永康成为一名科学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沾染,包括交朋友。
所以魏永康上学读书,她一路随行,时刻管控着儿子的思想和言行。
这位母亲曾经在采访中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见想让儿子通过读书成才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魏永康在17岁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母亲如愿以偿,她以为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就要在儿子身上实现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始料不及。
中国科学院是不允许家长陪读的,魏永康常常蓬头垢面去上课,衣服穿搭混乱,甚至多日不洗澡、不换衣。
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他在学校既孤独又另类。
勉强熬了三年,终被中国科学院以知识结构不适应研究模式而退学。
这样的悲剧并不是我们家长所期望的,更不是家长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
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绝不是死读书、分数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如果社会生存能力强一点,就会如虎添翼,未来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从而在社会中社会上站稳脚跟,进而取得一些成就,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存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人在人世间的生存能力,除了先天赋予每个人的本能外,后天生存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是适应能力。指人们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使之与社会环境达到更加和谐的能力。
二是承受能力。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指的是体魄强弱,心理指的是一个人对处在顺境与逆境中,引起的心理承受与情绪调节的能力。
三是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与沟通效果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
四是动手能力。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中,为提高生存能力服务。
五是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人际感受能力、人事记忆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象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六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又叫表现能力或显示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
七是管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管理,即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是组织管理。是指对一系统的组织管理技能与领导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
八是竞争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比别人强在哪里?深奥一点说,就是包括个人工作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要素组合形成的,特定个体的特别概念,能否被社会所认同。 竞争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九是创新能力。是指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对继承性知识的学习,对发展趋势的掌握,对存在问题的理解,并能创造出新的东西。
孙云晓:“创造力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而孩子的创造力与玩耍密切相关。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瓦格纳教授认为玩耍是一种基于探索的学习,它可以引导年轻人产生激情,并转换为更为深层的信念。而对学习的真正激励因素就是玩耍、激情和信念,所以鼓励孩子玩耍比追求学习成绩名次重要的多。”
十是决策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遇到大事大非的时候,能否给予冷静思考,利弊分析,并能给予快速准确决断的能力。
总之,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并不是各种能力简单地并列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如果各种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达到了最完美的发展和结合,就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或某一领域的活动任务。
爱孩子,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又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
关于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出一点建议:
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劳动能力,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树立劳动观念。
“对于孩子来说,从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是最为重要、有效的选择。”——孙云晓
德国的父母,包括一些富翁,在孩子高中毕业之后,让孩子到外地去独自生活半年,这半年时间,父母不提供一分钱的生活费,让孩子完全靠自己去生存,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中国父母借鉴的。
昨天读到一则新闻:近日,杭州一中学把教学楼顶开辟给学生种菜。学校赵老师表示,这是新学期学校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学生根据二十四节气在菜园里播农作物的种子,希望学生们将知识学以致用,收获果实收获友爱。
我认为最好的课堂在劳动中,在书本之外。在劳动中学生能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一本书中写到:“有的父母留给孩子的是一笔金钱,而孩子却学会了挥金如土,最后反而成了乞丐;有的父母留给孩子的是一份产业,但孩子不会经营,最后落个产业倒闭、倾家荡产;有的父母留给孩子的是一栋房子,而儿女们为了瓜分房产,相互之间打得头破血流、大伤和气。物质财富早有一天会用尽。只有人的自身成了财富,才有可能去创造永远也用不完的财富,享受无尽的幸福。如果从小就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事,即使父母没有钱留给孩子,孩子也能靠自已的本领挣来钱;即使父母没有什么家产留给孩子,孩子也能靠自己的本领赢得财富。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再也没有比教会他生活的能力,给与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更好的了。”
一个人成功需要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心理学家们认为有三个,第一个是你的学习、你的智商,这都属于分析性智力,另外两个智力特别重要,一个是实践智力,一个是创造智力。同样也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孩子学习和生存能力同等重要!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50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乐意分享一些生活感悟、工作心得和阅读体会,希望能用学到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