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族600年长盛不衰的教训《杜氏述训》48则及点评

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马哥大国学工作室

按:明清两代,滨州杜氏家族有功名者347人,七品官员100余位,举人8人,进士12人,翰林6人,帝师1人。这样的家族成就确实令人惊叹,摆脱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怪圈魔咒,其中的秘密可能就在这48则《杜氏述训》中。且家训之书,直面子孙,关系未来,无须装腔作势,无须言不由衷,字字句句,皆体现一个“真”的原则,故而颇有价值。原述训皆无标题,不揣谫陋,总结而加之。同时,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为每一则做了点评。原文8400余字,点评约5000字,加起来有点长了,又因为语言的隔阂及篇幅,全部读完,可能需要时间较多,建议收藏慢读细品。

一 虚怀若谷,忌骄傲自满

自见之谓明,自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人惟不自见、自闻而后自是。既自是矣,长傲益怠,何有于强?乃所谓大愚也。子弟至是,父兄不以为忧而反为喜,其父兄亦大愚也。

【点评】把此则放在开篇第一句的原因,窃以为心为万物之始。心理上若骄傲自满,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也无法听到别人合理的建议,看到别人的优点。

二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先大夫每引《颜氏家训》教余兄弟,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盖幼时肫然赤子,惟父母是听;迨其渐长,因物而化,随习而迁,虽父母之命将不能行。乃始然提其耳而教之,固已晚矣。谚语:“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女辞家而适入,一切无旧恩可恃,故尝虚已以听于舅姑,而唯恐其有过也,教不于此时,亦将如子之渐长而不复可变也。尝见世之为父母、为舅姑以此为悔者不少,其有及乎?

【点评】第二则所谈是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时期与关键时期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最大。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从教育上而言,少年时期的教育最为关键。如果等到年岁大了犯了错误,则悔之晚矣。

三 知爱知敬,防微杜渐

孩提之童,知爱知敬,始家邦终四海,即由此充之,非由加也.其他皆属继起,况外物乎?幼时嬉戏,或指某物曰“是我有也”,先大夫必怒责之。盖恐长自私自利之心而渐离其天性也。防微杜渐,用意深矣。

【点评】第三则所谈的主题是上一则的延续,在少年教育上要注意防微杜渐。

四 溺子如杀子

人之于子,欲其富、欲其贵、欲其寿,考若将萃人生之福泽而备于一身,而后为慊也。察其所以教之,则一切相反。名不立行不成,听之而已,是非导之以贫贱乎?伤生伐性,任之而已,是非促之以夭殇乎?至左道营谋,而亦有得富贵者,非徒祸其子,而又以自祸。幸而废疾,久不死,亦谓之寿考,视息焉而已矣。吾见有子者,之爱之而适以害之也。即或未至于害,而膝下抚摩,亦已痴騃半世矣,安望其能诒谋于后也?不诒谋于后,与无子何殊?

【点评】第四则所谈的主题是对世俗溺子现象的批评。不能从长远为孩子考虑,一味纵容溺爱,就会变成“痴傻”的状态。这样的孩子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不可能为他的孩子再作谋划,就相当于绝后了。历史上如晋武帝的帝师、宰相何曾、清末首富盛宣怀、当代某著名歌星之子等。

五 身教重于言传

教子以身不以言。非不以言也,所言皆其所行耳。其言如是,其身不如是,子固从其身不从其言也。彼自其有生而即习见矣,心会之,性通之,闻一朝之言而大反之,虽贲育之勇不能也。人有不美之行,念及其后嗣,而翻然改悔者,迁善改过,盖亦教在其中矣。

【点评】第五则所谈的主题是身教与言传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言与行,身教即言传。”作为父母和师长常犯的错误就是自己言行不一,而孩子和学生也一样会观察到,只不过碍于父母与师长的权威不敢说出来罢了。

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凡幼习勤苦者多成,生处安乐者多败。劳则善,逸则淫,其理固然。丰衣足食,反为不幸,然则如之何?曰:“常置之勤苦之地,执业而习之,立程而课之,其荒怠者,扑之勿恤也。”其庶几乎?

【点评】寒门出贵子,富家多败儿。这句话虽然偏颇,但富贵人家的孩子如果过分宠溺,那么优越的家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反而是不利条件,所以即便是金鼎玉食之家,也要有督责,在教育上不容懈怠。

七 成人与成才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人之有子,岂尽聪明?然心性本具之礼无不可解。每见顽愚下质学书不成,去而适他,终其身,悖理伤教之言不敢出也,干名犯义之事不敢居也,只为曾经读书,则亦有主于其中矣。

【点评】常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孰不知世间事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首为成人,再曰成小才,再曰成中才,再曰成大才。

八 父兄为则,循序渐进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中而才,父兄之贤也。父兄贤,则欲其子弟之贤。不中不才,怒而付之于度外,是弃之也。彼既不中不才矣,安能即识父兄之意,而自反于中才?故曰:养养者不急,求其效之谓也。朝焉、夕焉、俯焉、仰焉,其得诸观感之间,必有动于不自知、发于不自已者也。微乎!微乎!

【点评】父兄不仅有权威和权力,还要以身作则,悉心调教子弟。

九 教子即齐家

何以教子?修身之道,即教子也。何以齐家?教子之方,即齐家也。一言一行,不出于恩,即出于礼;不由于义,即由于情。子生而见之、闻之,以为理固如是。其不如是,必恐父兄知之,而知之又必不恕己也,潜消其非心而暗长其善念者必多矣。至家人异姓聚处,各有爱憎,或形迹介念,或言语生嫌,或小人搆衅,皆所不免,彼见子承父教,雍雍秩秩,不敢小有违也。亦将以义胜私,化其忿忮之情,求合于惇睦之意。即有不合而争,然争而不胜其让也,家不由是而齐欤?

【点评】此则与第八则相参。

十 教子之法:《弟子规》《曲礼》《内则》《少仪》

教子之法,《弟子》一章尽之矣。孝弟、言行、处身、接物,推其义类,则《曲礼》《内则》《少仪》。毕具其中。学文者,学此文也,不但习其事,而又绎其理;不但识其当然之宜,而又以通其事之所未经、达其意之所不及。循而行之,终身不能毕也。

【点评】此则为当时人教子之法,今人只可学习策略,不可守株待兔。

十一 父死子继

人之于学,终身焉而已矣。谓其身既终,则学亦止也。吾谓终身焉而犹不已者,教子是也。西洋习算法,其制器亦以算法通之。父志不成,遗之其子,必成而后已。一艺且然,况学以求道者乎?

【点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文明的传递是因为薪火相传,家族的传递,不仅仅传递血肉之躯,还有家风、学问。

十二 读书化人

农工商不能化,惟士则能化,以其学也。希贤而贤,则亦希圣而圣。既有其资,又竭其力,虽天地不能限之。魁然七尺,而人目曰:“是酒囊也,是饭袋也。”有愧生于中,颜变乎外者乎?此腹负将军,不力于学,何以能免。

【点评】读书有智慧、有才学方能不辜负这万物灵长之躯。

十三 教者贵转

材质有高下,赋禀有强弱。高而强者,多纵轶;下而弱者,多委靡。陶冶之,变化之,舍学何以哉?天性好学者,上也;天性不好学者,下也。不好学,则必他有所好,则不可知矣。所贵乎教者,转其不好而使之好焉耳。转而好,吾有望矣。

【点评】本则客观地看待了天赋问题,同时辩证地看到了存在从不好学到好学的变化,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这是最有成就的事儿。

十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幼时未有不好嬉戏这,然嬉戏亦不同。要观其爱敬之良,不失赤子耳。自七八岁,即当亲师傅,就理义,浅近处,日为讲解,渐进渐加;至二十岁,不可一日旷闲。彼既得其旨趣,则以后自不能已。学贵始基者,此也。此时任其悠忽,既冠,而人事纷矣,乃始作平地一篑,不独其迟而无及,恐嚼蜡无味,亦格乎不相入也。

【点评】学习要循序渐,在打基础阶段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否则,等到年岁大了,即使想学,也晚了。

十五 力戒赌博

教家之道,一门之内不得有樗蒲戏具,有则焚之、碎之,勿移时也。此等必断根绝绝孽而后可。吾未见大家末流以此败其子弟,坠其家风,至求降为皂吏而不得。其初,亦偶为之,无害耳,而流毒至此,谁之过哉?

【点评】赌博之心,贪念弥天,赢则欲赌,常赌者无不输,输则倾家荡产,故力戒之。常人之子黄赌毒黑四字莫碰,碰之,无力脱身,追悔莫及。

十六 安贫则心专

为学,要先安贫。箪瓢蔬水,孔、颜家法也。澹泊则心性通明;醉饱则意智昏塞。此其为损为益,已不自同况。厌贫,一心也;羡富,又一心也。汲汲营营,求去贫而趋于富,又不止于千百亿心,是终身只在忧戚歆羡中过。日不暇学,学亦无益。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有以也夫!

【点评】不安贫则慕人衣食住行,心乱则学不成。孔子《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句,富贵于我如浮云句,诸葛亮《诫子书》俭以养德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之句,皆为此意。

十七 立志专精

为学,先须立志。凡人日用云为,皆依其心之所向,未有心不欲而为之者。一技一能,亦必志在必成,而后能专其思虑,勤其操习,虽苦且烦不为惮,亦不肯辞也。志不立,则漫然尝试之而已矣。不旋踵而思退,何以能成?

【点评】立志,就是目标的确立。确立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否则,做事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十八 高瞻远瞩

为学,先要拓其识见,所谓放开眼孔是也。天生人,予之以心,予之以性,体立而行,原与天地无二,即天地所生之物,莫非与我有关,五不要我裁成,无不待我辅相。亲亲、仁民、爱物,只是一贯行去。人只为无端自视为庶物之一,求安求饱外,他无所望,是其心与性先自狭小矣。则其所为学者,虽以圣贤之书,仅同于百家小说,适成一谋衣撰食之资,于学何有哉?

【点评】“平生之志,不在温饱”,一个人的若仅追求个人的一点小利益,那么奋斗的天花板也就很矮了。不是说追求温饱不对,而是说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温饱。马克思说,作家活着要吃饭,但不能为了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名人倒是印证了这个规律。

十九 海纳百川

为学,先要宏其器量。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所以成其高深者,亦以其高深先有以纳之也。万事万物,皆我之所欲措置;一义一理,皆我之所当包罗。凡自任自是者,同则受之,异则拒之,合则详之,离则略之,是其学也已无容纳之地矣。所谓千变万化者,何从得之?

【点评】此一则可以与第一则相参。自高自大,格局自小。先有泰山和江海的气度和格局,才有泰山和江海的度量。

二十 去私宽公

第一下手功夫是克己。人只为自己,先有私意牵制,所以见理不明者,亦行之不力,不便于己之故也。痛治此心,去之务尽,自然光明正大,超出万物之表。然去之尽未易言也,但自体验于心体之间,收进一步,便是开拓一步;收之愈约,则拓之愈广。积渐行之,其中有真乐存也。

【点评】公私之别,即朱子所云天理与人欲。人欲存在也是天理,倒是没有必要将二者对立和割裂。所谓的天理,就是社会共同的利益,所谓的人欲就是个人的利益。当然这个人欲的理解,还有更多层次,比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温饱的需要等等,如果能把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就对,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共同利益之上,就错。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社会共同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合理边界问题,需要具体而言,毕竟,个体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护,不能只考虑整体利益。否则那些打着整体利益幌子为其个人牟利的人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伪的利己主义者。

二十一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其次工夫是体物。忠恕,违道不远。张子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道。凡人于己则明,于人则暗。夫人己皆人也,其理同,其心同,肝鬲之物,既不能孝,何以处万事乎?实则知之甚易,取之于己而已。处处反观,时时对照,行之既久,此心便如明镜。一遇事来,隐显幽深,面面皆到,知明处当,莫不由此。一言括之曰:设身处地而已矣。

【点评】孔子之道一以贯之者,忠恕也。忠,做事尽全力;恕,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因恕,故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恕,故而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二十二 学诗礼乐,成三代之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圣人所言,三代教士之法也。春秋时学校已废,圣人何为言此?盖其法废,其意存,法虽不行,而意初无异。诗者,好恶形于美刺,情见乎词,读之易感,上自朝廷,下逮委巷,配天严祖以及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发乎情止乎礼,义备之矣。礼,天理之节文,使人行之而知其义,与诗亦无异也。特,诗主劝诫,礼主持行耳,乐则其数全亡,然其理亦可知也。今之为学,讵外乎此?识得之者,皆是心性之物,则其本末先后了然无疑。士苟有志于三代之材者,能舍是而他求耶?

【点评】诗、礼、乐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文字,其中有些具体的形式和细节已经不适用了,如对于当时人而言的“经”,对于今天而言,都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而不是全社会遵奉的经典。其中的诗,今天看,是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去解析;礼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中包括的智慧和道理却是超越时空的。学习方法上讲有先有后,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则有主有次。

二十三 读书为本,求官为末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学而求仕,犹无基而造堂室也,虽有材木砖瓦,将何所施?基不坚,尚且有倾覆之患,况无之也?君子则不然,务广其规模,实其根脚,吾有基矣,虽不设堂室,何害是以俯焉?曰有孳孳,而高爵厚禄略不一动,其顾瞻也。

【点评】读书为本,为官是末。基础不牢,则为官不能长久;基础牢固,官职自然会有。孔子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己知,人不知而不愠,皆云务本之意也。

二十四 读书为本,科举为末

古之学者,为已不专在读书。读书,其为学之一事也。今则专以读书为学矣。然圣贤微言大义具在简编,所以读之,亦欲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世乃更不知此,直以为科第梯梁,须借是耳。吾见故家有父兄之教子弟之学,竟以为秘诀相授受。而子若弟者,自其少有知识,已利禄熏于其心。幸而得之,则不识化民成俗尽职报国为何事;而不得者,则羡慕惭恨以终其身。于是其人才尽坏,而家风日替矣。岂不哀哉!

【点评】利欲熏心,视科举为阶梯,则不懂读书之根本在于化民俗,尽职报国,偶得科举,授之以官,必蝇营狗苟,若以此相传,则家风日陵,必至衰落。孔子云,古之学者也为己,今之学者也为人。为,修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如果是为了炫耀、逞才使气,不过是视学问为手段,表现自己的小聪明罢了。

二十五 古文与时文(八股文)

古之读书者,不言为文。盖道积厥躬,发为事业,现于威仪、词气皆文章也。自周之衰而文盛,文盛而著述大兴,于是秦汉一变也;魏晋六朝又一变也;唐宋元明又一变也;流为制义又一变也。今之习制义,则自童子至老壮无不为也。乡以此抡才,朝以此选俊,其孰能不为?然文原无古今之殊,今试取前明及国朝诸大家之文,原本经术,旁该子史,体格神韵何尝有异于古?乃今无其学,而为其文者,又自创为卑弱软俗之语,而方高自矜许,以为吾将冠时流,取高第。稍知古文者,读之以不解为何义何法矣,岂不误后生而玷当世?吾尝欲选前人制义数百篇为家塾之式,而卒卒未遑。要之,学古人之读书,积久而流,则亦非世俗之所可及也。

【点评】不懂读书为文的根本目的和缘起,只会在卖弄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是入了歧途。今日中考作文、高考作文及申论的书写中,很多人只是去模仿高分作文,范文,却忽略了这些高分作文和范文背后作者的眼界、胸怀才是让这些文章正气浩然、异彩纷呈的原因。正如在按语中所言,杜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成果十分优异,但杜堮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这种有底气的,对科举八股时文的批评和没中举、没中进士的对八股文的批评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有成功的底气,后者则有失败的不平之气;前者多了宽容,后者多了尖锐。与之相对应的,古人对科举八股文的理解和今人对科举八股文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从全国那么多读书人中选拔出人来,仅从官方供给衣食的廪膳生员数量上来统计,整个明代考中进士的概率仅为万分之九(此数据请见拙文《论明代中晚期儒商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儒商精神》一文),如果算上难以计数的附学生员和增广生员,这个比例可能要降低很多。那么选拔人才就要确定标准。而文章又有很多种,诗词曲赋赞论铭诔等,所以必须确定一种体裁,从统一价值观的角度而言,又必须以儒家思想为标准,也就是“代圣人立言”;在文字技巧上而言,则八股相依;押韵、典故等则又考察其知识含金量和驾驭文字的水平。因所有的考试都有偶然性,再加上录取比例如此之低,所以总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若一味指责,也非客观之词。

二十六 读书与世俗

天生我而得为读书之人,幸矣;且予以尚能读书之资,又幸矣;无酬应之乱意,无饥寒之迫身;家世儒素,庭训秉承,师友之功具于门内,又大幸矣。及此时而不自力于学,老大无成,何待问哉?尝忆少时萧瑟之晨、寂寞之夜,心清致远,读书情景如在目前;其壮年以后,人事纷杂,都不省记。此盖真境故久而不忘,幻境故过而即灭也。若夫役役于妻子仕宦,逐逐于饮食宴乐,言则不由衷之言,行则不自主之事,东奔西走,朝不辨朝,夕不辨暮,老而回首,若竟未曾度此岁月,后人历数岁月,亦若并无此人。若此者,累累皆是也,悲夫!

【点评】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个人都会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何事对,何事错,何事荣光,何事羞辱,何事后悔。自读书而言,自然其学问有所“立”的时候为佳境。所谓立,正如孔子所言“三十而立”,学问有所立,精神有所成,通圣贤之意时。世事纷纷,红尘滚滚,白驹过隙,转眼,老之将至,方知人生最快乐之时。

二十七 时光倏忽

今日视昨日,则昨日无有矣;明日视今日,则今日又无有矣。人生数十年,日月几何?少时玩弄流光,自缘后日方长;迨迟暮观之,曾不能一瞬也。稍不可恨者,独曾读之书在耳。陶侃运甓,法大圣而惜阴;祖逖闻鸡,蹴良朋而起舞,士诚念此,当有汲汲皇皇忘食与寝者矣。

【点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一去不复返,劝君惜取少年时。古人对此多有慨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惜,少年的时光总觉得很慢,壮年与老年的时光又过得如此快。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二十八 四通八达读书法与作文法

读书先观其大意,次寻其条理,次味其意趣,正观之,反观之,侧观之,其内有所隐,其外有所包,必有四通八达,头头皆是者也。不善读书者,读此书只是此书;若善读书者,读一书而诸书咸在。朱子所云:“默识心通、触处洞然”,正如此耳。制义以四子书命题,盖是六经之统会、百家之折衷,以一书通之,而经传子使皆其注脚矣。果能如此,则解经即是学文;而所为制义者,亦必精实磅礴,迥越流俗,非若彼浮游不根、旋荣旋落者之为识者所嗤也。

【点评】俗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文科的角度来说,读一本书去讲一节课,读十本书讲一节课,读一百本书讲一节课的含金量是大不相同的;同理,作文也如此,没有生活和阅读的经验,作文很难写出厚重的、含金量高的境界来。杜堮这段话,是所见过的对八股文最中肯的说法了。

二十九 读经验心,读史推事

读经,要收纳到身心上来;读史,要推拓到事物上去。盛衰治乱之由;兴废存亡之迹,其已然者可考,则其未然者可知也。古人之用心行事,推见至隐,则《孟子》所云“知人论世”者也。至制作相承,则察其是非之理,核其因革之故,亦足以观时会之往来,验措施之得失。此则天地、人物、古今之富,不出户庭而如指诸掌,得不谓之通材乎哉?

【点评】地有东西南北,人有东西南北,大道无东西南北。故圣人之道,必合于人情,故能验之己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人对历史有着超级浓厚的情结,自体裁而言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自修撰者角度而言,有官方正史、私人著史,史学理论上则有刘知己《史通》等书,因中国人对历史兴衰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故而历代王朝在看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表象之下,还有着不断进步的螺旋式上升的一面,如此社会制度上转而走向更加合理和严密。

三十 古文为时文之根基

《四书》《五经》皆文也。以为精,精之至;以为大,大之至;以为奇,奇之至;以为变,变之至。包孕三才,通贯百代。以其皆以明道,后人不敢以文论耳。其在周末乃可言文,诸子主意非圣人之道,而文则甚奇,其才皆非后世可及,故勿论;唯《左氏》之文闳通博雅、《国策》之文雄轶遒警,二者若江河并流,同归溟海。其时屈原惊才绝艳,郁起江南,为辞赋之祖,皆大宗也。以后作者不出三途:秦文雄直,汉文醇古,贾谊、董仲舒、两司马、刘向父子、杨雄、班固其最著也;六朝文敝,而辞赋之作特多雄逸;唐宋以下,虽各因时而变,而杰出若韩柳欧苏曾王,陶铸古今,终不能更开户牗,盖其事亦有所止矣。昔之作者大略如此。不学古文,不可以为时文,沈雄雅健,非可袭而取也。舍此,则软美熟俗不复可入目矣。因论为学并及为文,亦欲后之为时文者之有以择之也。

【点评】杜堮论及了古文和时文的关系,认为古文为时文的根基,且时文要想写好,要注意吸收前人古文的营养。在纵论历代古文的时候,的确是深谙古文的行家里手才能如此有如此评语,但其思想受“文必秦汉”的崇古思想影响较重,对唐宋八大家的评价偏低。

三十一 读书应遗其形而传其神

善读书者,如闻乐知音,当食知味,窈杳虚无之间,独喻而不可以告人。同一物也,一人见以为物,一人见以为道,则固超乎形器之外矣。写真者,神情弗得不似也。拙者,于耳目口鼻求之;又下者,于衣履冠带求之,去而益远矣。初学为文,天分不尽高明;一就俗师,便坐此病,至终身不能出头。可惜也。

【点评】遗形传神,体物而不滞于物,不仅仅适用于丹青,而且也适用于读书。杜堮于读书颇有心得,他认为读书时,心灵最受触动的时候,一定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时刻。“不可以告人”不是说独家秘笈不能告诉别人,是说心有灵犀,然而却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快乐,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

三十二 文质彬彬

词章之学,昔人谓之无用,谓其费尽居诸,只工藻采,于道德经济全无当耳。其言固是,但此种亦有不同。以高才博学者为之,其风骨音响卓然迈俗,可以藻丽山川,晖映日月,导扬明盛,恒需于兹。但学之则须识本原,如《离骚》为词赋之宗,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以及潘岳、陆机、鲍照、江淹、徐陵、庾信之徒,递相祖述,其所制作沉博绝丽,古意俱存。学者得之,虽为今之律体,亦必迥出时流,可资世用。

【点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两者皆不可偏废,只谈道理,毫无文采,虽则高深,亦必令人生厌;只有文采,毫无内容,卖弄文采,必令人觉之肤浅。杜堮对此,亦非以道学家教训人的态度自居,而是能较为客观地看待词章之学。

三十三 教子读书三境

生而知学者,无有也;生而不可教者,亦无有也。孩提渐远,知识渐生,此时如泉出山,清莹秀澈,流而不息。十四五后,如东方日出,天地光明,渐生渐盛,于此诱之以学,所见所闻皆新机也。日引月长,看圣贤书,如万花飞舞,有不忻喜跂躍者乎?进以百家之著作,又如仙源异境,转辟转多,愈探愈胜,有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者乎?不幸其父兄志量短浅,谓人生至要无过温饱,不惟宣之于口,而又导之于其途。子弟耳熟焉,而以为然,是自其幼也,灵秀之性固已汩没矣。又不幸其父兄以平熟庸滥之文弋获科名,自谓其得计也,取其所诵习者强之以学。其似焉,而以为喜;其不似焉,而以为忧。于是,子弟日在晦盲鄙塞之中,作尘腐冗烦之事,几幸取快于一时也。一涉异途,何所不至,语其究竟,殆不忍闻。世之为父兄者于万一之效,而又不可得返,不如游闲之得以暂脱于苦恼,而呼卢博之,可不念哉!

【点评】本段把教育孩子分成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启发其天性,引导读圣贤书;一种是目的就在于孩子的温饱;一种是读书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利禄。第一种,前途远大,第二种,前途短浅,第三种,走火入魔。

三十四 承先裕后

名家旧族,其于为人、为学、读书、致用,皆有源流。时代既远,流俗迁移,渐不闻祖宗之训又久,并不识祖宗为何如人,乃诗夷于蚩氓,降为皂吏,百年旧望,扫地尽矣。其初,种德垂基,根本原厚;三五世之后,非无灵隽之士、秀颖之才,使其追本先谟,奋兴振起,未尝不可复其文献之故也。乃习非溺俗,因循颓惰,仅顾一身,再世则庸材凡质,灵秀都无,欲不为驵侩,其可得乎?田舍郎犹其幸也。为子弟不思承先,将何以裕后?使遗留之泽一旦遂绝,谁之责欤?

【点评】牢记祖先的光荣和教训,养成好的习惯,从而自己发奋努力,子孙也能子承父业,否则连田舍郎都不一定做到。

三十五  无志不立

人家始兴之祖,修德立行,致身通显,所谓豪杰之士,迈迹自身,不必有所凭借也。其微时,或艰难危苦,迁徙流离,濒于九死,卒能树立,卓然达于朝野,光于异禩,此其有异哉?舜何人,予何人,志气之为之耳。若子若孙,尚蒙余荫;轮指更数,邈焉无闻。非果难为继也,困约易而安裕,精勤易而昏惰,戒谨恐惧易而侈泰放逸,保家上不可必,安望夫迪前光而追先烈者哉?旧家子孙当如白屋之士,一切从平地积累,虽无门荫望气,犹兴;何况承旧德、袭余庆也?

【点评】本则再次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三十六  以身作则,与人为善

身为家长,宜率先子弟,各执其业,修孝弟忠信之行。一门之内,奉令唯谨,燕居温恭,朝夕毋傲、毋怠。婢仆端肃,静听执役。有过恕之,教之不听遣之;寒暑体之,劳逸均之,此谓教家有法。蔼然而和,秩然而序;毋迫急,毋惰弛;内外整齐,上下协穆,此谓不严而治。入其门者,谓之太和;同其里者,一位法则。不特自治,亦且及人。《易》曰:“作善降之百祥,一门顺德。”何祥如之?水火、盗贼、疾病、灾沴,消于未形,灭于将发,何必甘露、庆云乃为瑞也?惠迪吉,从逆离,惟影响。祥之所在,善气迎之;善之所聚,祥征辏焉。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符,何疑哉!

【点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易经》到《了凡四训》都是劝人为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如此,做家长,树家风,亦如此。

三十七 乐天知命,耐得寂寞

乐天知命,有道皆然;进退屈伸,与时消息。颜子不遇孔子,亦必为大贤无疑,《论语》所记寥寥数语,非圣门记述,竟无可闻。孟子出而应聘,年已老矣,数十年家修亦无知者。诸葛武侯躬耕南阳,时无昭烈,则亦高卧终古,观其器量,必不为孙曹可知也。此皆身负王佐之略,遁世无闷若此。后世一善一能,亟求自见,至失身而不恤,度量之相越,岂不远哉?彼三大贤,诚不可及。然学者能识其意,其心目中亦当有突过寻常万倍者矣。

【点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经得起表扬,受得了批评,耐得住寂寞,方可有所成。

三十八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高官厚禄与性分无与,况朝廷设爵以待贤者、能者,苟非所据,则素餐可愧,覆尤可忧。我自视,可以功施社稷、德被民生者安在?乃冒昧而承其乏者也。即或知能足效一官,亦时来则为之。吾见世之求仕者,多为其途奔走风尘,需迟岁月,迨其半通甫绾,而华发盈头矣。早知有命,悔不读书,此所得孰大?所丧孰多?即末世人情,视其有官为荣,无官为辱,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独思;父母生我,祖宗望我,只为与世俗争一日荣辱乎?况无官反荣,有官反辱者,比比而是也。

【点评】本则讲给子孙,要客观地看待当官的问题,学习好的不一定非要去当官。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当官不仅仅满足了生理上温饱的需要,社会上安全的需要,还满足了社交、被尊重的需要,如果身居高位,如王安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读王安石著作中,体会到的那种绝对的自信,应该与他的宰相之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官场也有勾心斗角,也有伪君子,也有帮派和圈子,所以在官场中不一定得善终。炙手可热,名重一时,有可能锒铛入狱,骂名千古。由此看来,读书是一回儿事,当官是一回事,当好官是一回事。这里面体现出了杜家的自信,如果是没考上的说一模一样的话,总是有点酸溜溜的味道,但世代簪缨的杜家身居翰林的杜堮说出来,就是谆谆教诲。

三十九 富足未必有乐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吾为反其言曰:贫贱有余乐,富贵不堪忧。闻者或以为怪,尝验之矣。日日而忧不足,是终身无足之乐也;日日而足以为乐,是无日非足之时也。一身所需,其能几何?加以妻拏,又将几何?富饶之子,半菽之费,不免攒眉;寒窭之士,计身而衣,量腹而食,反有余力可以及人。此岂世间怪事哉?盈康消息,只在一进一退间,若不思耳。

【点评】该则论物质富足与贫困与精神上的快乐未必成对应关系。越富贵越吝啬,越痛苦。锱铢必较,积攒财富,未必能留得住。

四十 莫作纨绔

子弟皆当学,为官者,子弟尤不可不学。其学焉,人之视之,己以为其中无有矣,况饱食而无为者耶?世有父兄做官,视亲师取友攻苦读书之事,悉非所急,甚者,朝歌夜弦,酣酒纵博,方谓人生适意,遑恤其他?迨时移势改,所谓荣耀风华者既往,只余百无一能之子弟,携坐食现成之家口,倚亲傍友,东走西奔,得过今日而明日复然,后日更不可问。若此者,吾见已多矣,恨不于梦梦时垂涕而告之也。

【点评】《红楼梦》之贾宝玉为此则之注也。簪缨之家,锦衣玉食,掌上明珠,却不思进取,不思家业之中兴,日日于姐姐妹妹中胭脂口红,打情骂俏,终至于家族败落之际毫无支撑之力,眼见至亲至爱之人或死或亡去,一人遁空门求解脱而已。

四十一 万物一体

凡能照顾他人者,其后多能全自己;其只知有己者,后并自己亦待他人。在心体志量大小已异,其才能亦自殊也。若学者识得万物一体,其广大更不同矣。天地为心,非夸也。学不如是,不足为学,只成照管一身伎俩耳。方且爱物,何况仁民?方且仁民,何况亲亲?其理是由近及远,其量可举远该近。所薄者厚而所厚者薄,亦未有也。更宜反转观之。

【点评】天人感应,仁爱之心,宇宙在我心,至此化为天地一体。至刚至大,浩然之气也。

四十二  三代之材

所谓三代之材者,何也?皋陶曰:“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僵而毅。”韩厥有常夔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周官·大司徒》兴贤能,知、仁、圣、义、忠、和谓之六德;孝、友、睦、姻、任、恤谓之六行。其时有家塾、党有庠、州有序、取秀民为士,纳而教之,三年考校,以升于学;又三年考校,然后论官材焉。谓其材可堪某任,授某官也。春秋时,学校废,师儒在下,孔子修明之,其《大学》即太学教士之旨也,自致知格物至平天下,总之曰:“明德新民”,有体有用,有本末始终、先后之序。萃群弟子激励之、裁抑之,期蹈乎中庸而止。则诗之感发惩创、礼之增美释回、乐之消融荡涤,皆所以长善救失,去其过不及,以就乎中,所谓三代之材也。

【点评】杜堮的家训中即便是名人名言也多为化用,极少大段的引用,这一段为了说明大学之旨,以成三代之材。

四十三  苟无心性,曷有事功

“宋人空谈性命”,此语不知创自何人,扣盘扪烛者,从而和之,岂知程朱之言皆归于实际。苟无心性,曷有事功?抑不识世之所谓事功者何等,乃与心性判而为二也。得非以“诈”与“力”有作用乎?“诚”与“敬”为守枯株乎?则圣人弥纶天地、化裁万物,乃事功之至大者。其源头乃在致中和,而所以致中和,则在戒慎恐惧宥密之中也。不幸圣道不明,所谓经济者不著,后世乃以权谲变诈智取术驭目为事功,是乃所云不诚无物者耳。无惑乎?正学日以衰微,邪说日以滋蔓也。

【点评】理学起于北宋张载二程,成于南宋朱熹,元明成官学,后阳明心学起,以反对理学自居,化天理入人心,人欲天理一体,实则,心学仍为理学之分支也。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诸人做鹦鹉之语,以此观之,心性修,事功成,非矛盾也,一体也。

四十四  诚感万物

彼人也,我人也,形气既隔,心之不同,殆如其面,情伪万变,何从知之?圣人能是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无他也,诚而已。以私、以欲、以诈、以欺,则万变而不穷;以公、以理、以真、以实,则些子固无多也。立一诚于此,而万物之隐避、回惑、参差、杂错无不自呈现自露无所遁。于明镜之前而于明无伤,于诚无损。彼人也,我人也,其情与性吾知之,其肝与鬲吾见之,彼焉能自异而曰“尔为尔,我为我”乎?诚能动物其若斯乎?故曰:正大而万物之情见,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点评】此则可与二十一则相参。

四十五 朝乾夕惕与宴安逸豫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中间无立脚处也。进得一层,又见一层,不容住歇。若有迫之不得上者,或学问未到,精力不及,但一意向上去,不上不已,则竟达矣。退得一步又接一步,不肯住歇,又有引之不得不下者,或事势所迫,途径复滑,虽不欲向下去,不下不能,亦必达矣。上难而下易,君子所以朝乾乾夕惕若,小人所以宴安逸豫,至于身败名裂而不自惜也。孟子曰:“孽孽为善,舜之徒;孽孽为利,跖之徒。”夫舜与跖岂不远哉!原其初,一念之间耳。人欲立,非忧勤惕厉,则何道之从?

【点评】此则与第六、第十六、第三十九则相参。

四十六  心体苦劳

德,有慧德之美,术,有智术之善,恒以疢疾得之。天降大任,不先令动心忍性,则将有所不能。此段议论孔子之所未及意;孟子少时,不恒厥居,母教既严,困约亦甚,实曾得力于此,故言之亲切乃尔。贫贱忧戚,玉汝于成,世乃亟思去之,不能一刻忍者,可谓辜负造物矣。

【点评】此则与第六、第十六、第三十九则、四十五则相参。

四十七 存朝气,去暮气

金鸦腾翥,六合清新,词天地之朝气也。人家兴盛,未有不乘此动作,为人何独不然?公私之别,理欲之殊,义利之分,皆乘朝气辨之。其贪冒沉溺、昧没于心胸、蔽翳于耳目者,皆暮气也。能令心体中恒存朝气,则为贤哲、为君子,不出乎此。一中暮气,则为狂愚、为不肖,亦何难矣。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可云唯圣者能之耶?

【点评】朝气,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克制私欲,秉持正道;暮气,沉溺玩乐,消极懒惰,一心谋私利,歪门邪道。

四十八 守训保家,承前启后

天时有进退,家运有盛衰。数百年仕族,不仕亦士也。资禀不齐,识趣亦异,当剥而未复之际,阴疑阳战,去而为农者有之,为商者有之,为工者亦有之矣。虽根荄未断,或可复萌,而客土寒泉,发生不易。人家无长盛不衰之理,所望贤能子孙,毋迷其途,毋绝其源,若涉大川,守正持坚,以达彼岸。《诗》云:“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古人者,后人所不及见;后人者,古人所不敢知。遐哉?邈乎?尚其有味于斯。

【点评】虽首句云不可知,看似虚无,实则期待家人子孙能重视家风家训之培养,以承前启后,长盛不衰。为全文总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496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64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07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0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7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9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704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3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3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8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