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让你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是文章让我最有感触的句子,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也作者在阐述自己对这方面的思考。
月亮意味着远方的理想,六便士则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是理想重要,还是现实重要,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的40多岁的中年男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竟然会循自己内心的那种渴望,仿佛魔怔了一样,选择去当一个画家,去创造自己内心深处让人着迷的美。他为此放弃了他股票交易所的工作,抛弃妻子,一个人去巴黎开始了他后半生穷困潦倒的画家生涯,最后死在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
我一直认为书中最美的地方就是那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当我们不再通过一个简单的标签去看待一个人,我们才能发现一个人的真面目,我们会看到坏人也会有善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好人也并不是永远崇高。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好人身上看到丑恶时第一反应就是批判和诋毁,‘你作为一个好人,你咋么能干这种事呢?’这无疑是大多数人的心声;但换到另一种境地,当人们发现恶人身上的美德时,首先是吃惊,然后就是一种赞叹,仿佛就因为他身上存在某种美德,不管这个人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当然,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
作者在书中写作家更喜欢去塑造恶棍,把恶棍的形象塑造得合乎逻辑和完整丰满,则别具一种吸引力,也许作家创造恶棍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某些本能,就是那些在文明世界的礼仪风俗的压迫下退入神秘的潜意识深处的本能。在这个方面,作者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从本文的主人公来讲,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并不是一个好人,站在我们世俗的道德规范之上,完全可以骂他是一个恶棍、畜生,他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渴望,决然离开妻子和一对儿女,去巴黎开始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的时候经常靠着一个可怜的老实人德克.斯特罗夫接济,然而他却没有半分感激,经常嘲讽、取笑斯特罗夫。(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的是,他在巴黎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蹩脚画家,没有人去关注他,只有斯特罗夫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后来他因为贫困潦倒身患重病时,斯特罗夫不顾妻子阻拦,把他接到自己的画室悉心照料,从鬼门关把他拉上来,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报答斯特罗夫的,他抢了斯特罗夫的妻子——布兰琪.斯特罗夫,霸占了斯特罗夫的画室,最后还因为某些原因让布兰琪喝了草酸自杀。他为斯特罗夫夫妻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毁了一对本来很恩爱的夫妻。多的不必细说,他在很多方面依旧很卑劣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原书。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可能是尽职尽责的。他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绘画,哪怕因此穷困潦倒、四处飘零,哪怕没有人理解他心中的那种渴望,他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谈爱情,他对物质生活完全没有要求,他仅仅想去创作,想把内心深处让自己悸动的美表达出来,别的他完全不在乎。他的艺术成就到底有多高,作者没有细说,但是在他死后,他的画收到了世人的追捧,他的画的价值翻了数百倍都不止,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争相回忆和他交往的细枝末节,他突然成了艺术家,很突兀就完成了从一个客死他乡的流浪画家到举世闻名的艺术家身份之间的转变。这在我看来是很嘲讽的一件事,仿佛很多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是在他死后凭空出现的,艺术家活着的时候无人关心,他的作品也无人欣赏,当他死后,他们突然变成了名人,作品也展现出了超高的艺术价值,难道艺术家在死亡之前的最后一刻把自己的灵魂交易给了魔鬼,让魔鬼把他们的画变的价值连城?臾美之词对艺术家而言,总是来得太晚,当他们什么都听不到时,赞扬之声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仿佛这种赞扬能让他们在坟墓里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