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这本书翻出来看,印象里记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于是,再次被证明了,关键点在于作者讲了许多层面对于“学习”的理解,技术(方法)层面,心理层面,甚至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人生观,哲学观。
作者很厉害,他获得过象棋冠军,也获得过太极冠军。真是崇拜这样的人,还有一个我很崇拜的是Sal Soghoian,因为他不仅做出了非常棒的Automator,同时他也是Jazz musican.
这种在跨界很大的两个领域中获得卓越成绩是让我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同样记得杜尚好像也精通棋艺。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非常无私的奉献了他很多总结以及感想。
现在读到的感触最大的部分对于两种学习理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输赢(结果)与过程。
所谓的两种学习理论,就是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整体理论的人倾向于认为智力是固定的,比如他们如果没有学好一各学科/一项技能,可能会觉得“我在这个方面比较笨”,而渐进理论则认为“我可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显然渐进理论会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是裹足不前。作者觉得学棋的小孩的例子很令人信服,其实不只是小孩,大人亦然。我想,这需要提醒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乱给小朋友帮助他给自己下定义,“你语文就是不好”,no!“你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在语文上。”
如何处理结果与过程:结果与过程应当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太过看过结果教导出来的可能就是我们义务教育出来的小孩:
如果一个年轻的篮球运动员被告知,取胜是赢家唯一要做的事,那么当他错过了第一个获胜机会的话就会萎靡不振。如果一个体操运动员或芭蕾演员被告知,她的自我价值离不开她 那完美、苗条的身材,那么以后她怎样来处理伤痛,结束短暂的职业生涯后又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位商人一直要培育、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那么她又如何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呢?
如果一味的强调过程:
表面看来像是“渐进理论”,实则不然。我曾看 到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里运用着某种“过程至上”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从未尽全力”或“我根本不在乎结果”这类借口。他们自诩已达到“无我之境”, 只关注学习,不在乎结果,但这只是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借口罢了。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非常微妙
要看重过程,享受每一次赢,同时也尽力从每一次输中获得经验。
令我汗颜的是我好像从没有什么运动是特别擅长的,我热爱许多运动,enjoy运动,我想今年我也可以更多的加入那种集体运动,虽然打的不怎么好,但打打嘴炮的过程也是有趣的。
至于追求卓越,好像这个与我不是特别有缘,不过我当年800米大学考第一,也许跑步和耐力部分都可以再加强,玩一点更有趣的运动。
可以看到作者的父母也为教育他花费了许多心思,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在作者已经棋艺不错时:
我的父母和布鲁斯一致决定,我至少得过个一年左右才能参加比赛,因为他们希望,在我与象棋的关系方面,学习与激情排第一位,竞争只能在第二位上。
我想: 爱赢也要爱输,而对于我来说,乐趣则更为上。乐趣不仅仅需要来自于赢的乐趣,也来自于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另外,可以看到作者本身杂揉了许多性格,比如
成为他人眼中的巅峰人物与生活质量 之间毫无关系,我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
....
我对于意识、象棋和太极的着迷,对文学与大海、打坐与哲学的热爱,所有这些都紧紧围 绕着一个主题:完全融入某项活动,挖掘自己思维的潜能。我的成长过程 逐渐被定义成了“畅通无阻”。从普通的意识模式出发,我也曾注意到不同生活经历存在的明显关联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