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去了一趟孔庙,这一次找了一个导游为我们讲解,果然收获不少。不知道孩子们有啥感想,而我真是又深入学习了一次,跟2003年那次免费去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完全不同。趁机教育孩子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什么叫过泮桥,入泮礼,在古代8~14岁的孩子是要学章法规矩的,之后再学知识,而现在我们只要求孩子学知识不要求孩子懂礼知礼,实际上就是没有立规矩,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值得我们作为家长反思的!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也对圣人孔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回来之后看了一遍孔子的生平里面有个小故事。《义利之辩》说,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当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就我们常人思维来说,我们会像子贡一样做一些好事,出于积德行善的心,为国家出一份力。现在我们依然在提倡见义勇为,就是这个出发点。可是,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是不对的,作为一个教导者你要站在高处看问题,子贡拿补偿金并没有吃亏,子贡起到的是示范作用,当子贡不拿补偿金时民众也不会去拿了。当民众救了自己的同胞,拿了补偿金会拿跟没有拿补偿金的子贡相比,并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不拿补偿金又会加剧自己穷困的生活,所以做这件事变得没有益处,慢慢就没有人去做了。当然相比之下,孔子就会夸奖子路做的对了!从此故事中我们看出孔子的不凡之处,能站在多方纵观全局考虑问题,把事情想周全,才能把事情处理的圆满!用现在的词叫眼界,眼界够深远!我想我缺乏的就是这种深度,而学习圣人的处事方法,行事准则绝对是一种增长眼界的捷径!终身学习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当务之急就是要当下开始做并要坚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