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读了多少本书,书的内容都不会保存到脑子里?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困惑呢?
是不是有那么一种读书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确实,这本《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便是给到些提示。
如果只看关键字,如下:
- 如何选书
- 如何购书
- 如何读书
- 如何活用
从设计的角度看,与我平时设计流程很接近。即如何整理客户资料——如何加工处理——如何整合合适的视觉和交互效果——如何分享和教授别人这套方法的思路。
有时候,往往在想,是不是知识的共性就是哲学性呢?特别接触的知识越多,感觉越强烈。仿佛所有东西,其本源都惊人的相似。所谓的通晓一行,行行都容易快速领会贯通。
为什么看完书我要记下笔记
亲手写下摘要和评述,看似像流水账,实则不然。因为不经意间,这些东西会在需要的时候,跳到脑海里。一字一字敲击,都是一遍遍加深印象。
书中有幅有趣的插图。
没有经过加工的想法会消失VS分门别类放进不同袋子里的想法
不整理的后果很可怕,作者提出读书的一元论。譬如我有个5个钱包,你将银行卡、交通卡、钥匙、纸巾、钱包、充电宝等放进去,过段时间,你绝对不能很清楚的知道这些东西具体放到哪里。这时候,如果将所有东西都装在一起,全部倒出来,就算再乱也能快速找到想要的东西。
针对这个观点,我思考自己知识管理的模式。大致与此类似,文字资料全部存储到EVERNOTE、而图片资料放到花瓣网。只要通过搜索,关键字和类目细分,都能快速找到以往存储的任何信息。这便是”一元化“的好处。
读书笔记改变阅读价值
方法一:摘抄+感想
当以思想输出的方式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当我敲下上述文字时,我对如何提升阅读质量的理解有深了不少。
每本书都很厚,经典部分可能又很长。那么只记录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显得很必要。或许,只是短短一句话即可。保持关键字完整,记忆时能回想起来,且能通过关键字迅速定位。
由于只是一句话,初作者记录起来没有多少压力,却因为短短一句话,在书写时能激发更多更多想象,变成一大段的文字。
- 通读
- 细读
- 标识
方法二:金枪鱼火锅式读书
写读书笔记时,先开始做这三件事
- 记日记时间
- 书名
- 作者
这三点是让我们回忆曾阅读此书。当然现在用豆瓣,同样能得到类似的效果。
- 对自己重要的内容(摘抄)
- 自己对这篇文字的感想(评论)
总结:
当然如果摘抄不了长文字,也找不到合适的关键字描述。不妨试试记录每段文字的小标题。它类似中心思想,特别是国外的书籍,更加遵循这种规律。写过书的同学肯定能理解,每段小标题都是作者最费心书写的概括性内容。
曾记得读高中时,老师不断说我很努力,学习方法不对。当时我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给予答复。
当本科毕业后,每年坚持阅读,约莫数量在50本左右,且都坚持记下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后。暮然回首,答案已在心中。
方法一直都在那里,在书里,看了没用,记下来,思考了,才真的属于你。
附录: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宣之
豆瓣评分: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