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新书《巨婴国》出版时成为热点话题,“巨婴”一词广为流行,但不久书即被下架。书籍的评价毁誉参半,之前我曾大致读了开头,觉得“巨婴”这个概念很有启发,趁春节有空一口气全部读完。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巨婴国》到底是本怎样的书吧。
概念取胜:巨婴
这本书最大的洞察可能就在于标题:巨婴这个概念的提出。
武志红提出的观点是:从古至今,上至庙堂,下至小家,为了易于管理,为了避免分裂,都不鼓励独立人格的发展,都在有意培养千依百顺的婴儿。结果造就了巨婴之国,人人心理发展水平只在婴幼儿阶段。
巨婴心理,概括了人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状态,就像婴儿一样,无比脆弱又无比自私,认为世界以我为中心,需要一个无微不至,彼此透明的母亲照顾;一旦遇到无法控制的事物,那就归为邪恶的、敌对的他者,疯狂攻击。
他认为,这就是中国家庭问题、两性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本。
1.巨婴心理缘起于亲子关系:
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逃避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成为中国问题家庭的标准搭配。无法从丈夫处得到足够的爱的母亲,转而控制孩子,以孝顺之名要求孩子“听话”,否则就要死要活。孩子抗拒无效,久而久之和母亲形成共生关系,成为巨婴。巨婴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又继续按照父母教育他的方式,培养下一代巨婴,产生一代又一代的轮回。
2.巨婴心理体现在两性关系中:
就是男人和女人都在找妈。他们认为,爱就是如孩童时妈妈和孩子两人不分你我,互相绝对透明,有求必应的状态。
但事实是,无论多么亲密,1+1就是=2,两个人不可能合二为一。必须尊重彼此的不同和独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才能建立。
3.巨婴心理体现在集体关系中:
武志红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许多人们互相伤害的极端事件,是因为中国人只有集体性自我。集体性自我,先是构建于家庭,而后可以扩展到社会乃至国家与民族。因为只有集体,没有独立个体,因此他人即地狱,人缺乏共情心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人都被归到“非我”的敌对阵营中去,对付起来自然毫无顾忌,毫无人性。
初读此书,感觉巨婴概念的提出,颇有启发性,能解释许多现象,但细细思考,又觉他的许多结论太过绝对。
心理学中的“老中医”
如果用学术角度来审阅,《巨婴国》是不及格的。
书中提出核心观点:“中国人心理年龄只有几个月的婴儿水平”,这个支撑全书的结论,居然完全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没有科学的调查支撑。
针对这个结论,全书也并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比较像是散文合集。
巨婴心理或许是普遍存在的,但若要把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称为中国人独特的国民性,怕是太不严谨了。至少就我所知,日本男人的巨婴特性可是毫不逊色于中国,拒绝长大,只愿意躲在自己壳中的宅男、草食男已经成为日本一大特色。
举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只有日本才把“大人的”(おとな的)作为一种无论年纪多老都可以使用的形容词。比如大人的味道,有大人味的服饰,大人做的事等等。一个40岁的阿姨,穿上某些成熟或性感的衣服,旁人会称赞说“很有大人的感觉”,仿佛整个民族都未成为大人,还必须通过某些特定行为才能短暂地体验成人的世界,也是日本人某种巨婴性格的表现吧!
此外,观点比较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许多判断也显得很模棱两可,逻辑性较弱。让此书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变成了某种类似老中医的纯经验之谈。
后记
从小到大,我妈妈有个习惯,吃饭时喜欢把每个菜品都对我做一番推销,台词大多一样:“这是XX菜,你没有吃过的!(其实早就吃过了)好吃死了!试一下!”
如果推销无果,她就会直接夹菜到碗里。不管如何拒绝,她就是要苦口婆心地说服你吃下去。
青春期时,个性叛逆,对妈妈这种坚持不懈的推销,感到颇为厌烦,甚至有过生气吵架的经历。
我一直不满,为何只要亮出“都是为你好”的招牌,就可以不管孩子是否喜欢,一定要强迫执行?
今年春节回乡,住在奶奶家里,一个老亲戚来探望卧床的奶奶,正好是饭点,妈妈无比热情地邀请坐下一起吃,这个老亲戚表示吃过饭了,妈妈依然重复邀请了4次,他就连续拒绝了4次,妈妈才罢休。我才发现,原来不仅是对自己孩子,其实对任何人,她都习惯如此。
读了武志红的《巨婴国》,我突然想到,在妈妈眼里,可能他人都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
总得来说,《巨婴国》对我依然有价值,因为它帮助我深入反省了自己不成熟的的巨婴心理,也教会了我许多拥抱真我,让自我的能量在关系中健康流动的一些方法。但显然不能把此书的话当做金科玉律,要真正学习心理学,还是先多看几遍《对伪心理学说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