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狗被拴在小木桩上,大狗力量足以拔出木桩,摆脱限制,却完全没有反抗,乖乖被拴在那里。路人不解,询问主人,主人道,他从小被拴在那儿,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能够挣脱了呀!
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思维的惰性很可怕。人与生灵都有安于现状的惰性,驯化和驯服大抵都是源于这样的天性。可从大狗对立的角度,主人用一根小小的木桩就拴住了大狗,控制的力量同样可怕。那些植根于我们思维的小小木桩,控制着我们,框定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生命的高度。很多时候,这种限定都来源于以爱为名的控制。
你是不是还记得童年的时候,当我们天真的讨论着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把我们想法当作笑话,还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不要异想天开,那些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脚踏实地的生活。”你是不是还记得,当我们想要自己洗洗衣服、打扰打扫卫生时,父母总是阻止我们,“你还小,做不好的”,“安心学习吧,这些让妈妈来做就行”。你是不是经常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学生和患了空心病的成年人。
家长以爱为名义,本着为我们好的目的,却行了控制行为和思想之实。
我们都是普通人,确实不必把自己看得过重过高,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普通限定自己,放弃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放弃追求梦想的机会和尝试,哪怕梦想看起来遥不可及。
最爱爱豆的那句话:管他三万人还是五万人,你就去试试呗,大不了被刷下来,不试你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行?
打击和否定永远比鼓励尝试更容易,也更容易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当身边人有了超越现有水平的想法时,通过打击否定把他拉回到同一水平,才能安抚内心深处被超越的恐惧,证明自己的正确无误。
而我也总有一种没有事实证据的想法,高成就家庭的孩子比低成就家庭孩子获得更多成就,也源于家长的控制设限。高成就家庭家长给孩子更多鼓励,鼓励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家长本身就认为这些想法可以实现。低成就家庭则相反,把孩子的梦想认定为异想天开,打击否定,以图控制孩子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扼杀了孩子追求梦想的可能性。
还有些家长,看似支持孩子,似乎为了孩子做出了巨大牺牲,以爱之名包办孩子的生活,剥夺孩子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从中获取自信的机会,也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这些孩子更多时候是顺从家长的意志,而不是为自己生活,他们高分低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依赖性严重,完成家长的目标后就找不到之后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患上了空心病。
当然,以上只是极端的情况,更多家长只是过多或少做着类似的事情。正如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爱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去爱。
再反思开头提到故事,似乎只是鸡汤文学的典型例证,强调了一面,而非事实的全部。控制的力量可怕,成长的力量同样惊人,生活里会有很多“意外”,足以让大狗挣脱小木桩,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在提醒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时,也提醒我们自己,抓住生命中出现的成长的机会,控制也将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