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玛三因子模型的角度来分析,“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这一轮行情中仍然是有效的。
文 | 王豫刚 中经丰利资本CEO
很多投资者常常会讲A股是“炒”出来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行不通”。之所以有这种观念,大概是因为对价值投资的“打开方式不对”。
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如果用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尤金·法玛的资产定价三因子模型来考量A股,也许你会发现资本市场大同小异——市净率、小市值、择时风险,三个因子在起作用。只要定义了什么因子有价值,基于这些逻辑在A股做价值投资,照样可以有个“好收成”。
市净率:收割A股的“地心引力”
在A股市场,很多简单的“价值投资理念”会表现出不适应:很多蓝筹股业绩不错,股价常年波动率极小;一些垃圾股,年年ST天天涨停,依靠高频资本运作拉升股价。
价值投资的理念在A股彻底失效了吗?尤金·法玛也许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
1993年,尤金·法玛和肯尼思·弗兰奇发表了三因子模型,认为账面市值比、股票市值和市场风险三个因子可以显著地解释股票价格的变动。20年后,尤金·法玛凭借这一理论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套用到A股,这三个因子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净率越低、市值越小、相对市场波动越大,投这只股票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多。
尤金·法玛
首先我们谈谈通常意义上的“A股价值”。
指数点位并不是价值投资的“正确打开方式”。A股企业盈利是动态增长的,上证指数2006年的2000点和2014年的2000点,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估值水平。
那么,市盈率是不是能完全体现股票的“实际价值”?也不够合理。比如2010年-2011年时的钢铁煤炭行业,盈利状况非常好,市盈率只有个位数,当时如果依据低市盈率买入,作为价值投资,就会遭遇A股大顶后的下跌,彼时至今,很多煤炭股股价已跌近70%。
考虑到A股市场重组与并购频发的情况,市净率指标显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借助统计学分析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估值与市净率指标可以发现,财务类的数据大概率分布于某一相对固定的区间。尤其是在重组、并购频繁的2015年,很多公司盈利能力不足,但借助资本运作,经由并购、增发,同样一个股票代码,背后的资产已经完全不同,这些在市盈率估值上没有体现,而净资产已大幅增厚。
市净率这一财务估值仿佛地心引力,无论公司股价飙到多高,这股看不见的力量最终会让股价回归到脚踏实地的状态,在判断股价下行、市场寻底时更为有效。
“PB底”:股灾3.0 的托市功臣
今年1月初,A股连续两次熔断之后一路下滑,即股灾3.0。1月末、2月末,上证指数两次跌至2638点位即出现反弹。市场上很多人议论“是国家队在托底”。那么,此前的股灾1.0和2.0时,国家队也在“救市”,股指并没有出现立刻止跌,而只是慢慢刹车。为什么之前托不住,这次却托住了?
我们可以从指数平均估值的分析来找到答案: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净率,对A股市场三大指数——上证50、沪深300及中证500建个模型看一看。
上证50指数,是上交所总市值、成交金额加权平均的前50只股票组合,市值门槛500亿元以上,大多数已超千亿元。A股现在约有284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股票组合,可以近似视为上证50,沪深两市总市值前300家的股票组合可以简单视为沪深300指数,两市去掉沪深300之后,总市值排名前500家公司的股票组合可以简单视为中证500指数。从总市值来看,从上证50、沪深300到中证500,成份股总市值越来越低,而从市盈率估值、市净率估值的角度来看,却是越来越高的。
2014年至今的这一轮行情区间,上证50指数的平均市净率,历史最低估值出现在2014年5月份,为1.08,也就是1元净资产对应的是1.08元的股票价格,当时上证综指在2000点附近,对应平均市净率为1.3左右。而在股灾3.0时期(即2016年初至2月末),上证50指数的平均市净率从1月26日开始持续出现历史低点——1.1左右,2月15日再次试探并反弹;上证指数平均市净率在1月26日-29日同样持续出现历史低点——1.4,2月29日再次试探并反弹。期间,在1月28日当天,上证指数出现了2638这个底。在这一合理的财务估值下,风险偏好相当的资金愿意买入并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即“PB底”。
小市值:上证与创业板的“龟兔赛跑”
股民之间常常会交流一个观点:“大股票炒不动”。做因子类的量化回测时,A股的小市值因子同样呈现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除了明显的市值小“体重轻”,小市值因子也体现了流动性给予的估值提升,而A股市场上还叠加了另一重因素——A股有壳价值。也就是说,为了上市融资或战略成长,企业原意付出一定的代价获得“上市牌照”,这个金额就是壳估值。
每年,A股的壳价值都不尽相同,这与IPO审批速度有关。IPO速度非常快、上市相对容易,壳市值会下降。2013年重启IPO之后,A股的壳价值约10亿元左右;这一次重启IPO之后,A股是20亿元,注册制暂缓消息传来,壳价值更是不断飙升。IPO越难,壳就越值钱,每一次暂停IPO,都会带来小市值股票的跃升。在2014年—2015年的牛市中,体现绝对小市值因子的几个指数——中证1000、创业板、中小板,均出现了超过2007年的历史高点。
另一方面,以净资产来估值的市净率,也许并不能猜到“股市大顶”,却可以显示市场的狂热程度。2015年,创业板出现了严重的估值泡沫,究竟有多严重?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净率,最高点在6月3日达到了惊人的15.01——也就是说,整个创业板估值水平是所有公司净资产的15倍,每一元资产人们愿意花15元买入!
估值的泡沫仰赖后续资金的推高,历史高位很难长期持续,在随后的6月5日,创业板指数出现了4037.96的历史大顶。创业板指数的历史低点出现在2012年12月,最低585.44点,对应的平均市净率约为2.5倍。目前的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净率在9倍左右。
很多人感觉到股票在涨,上证指数“原地踏步”,其中就有引入创业板、中小板,小市值股票吸引活跃资金炒作,从而呈现出分流资金的效果。2007年,上证3000点时,上交所所有股票的市值约25万亿元,深交所约8万亿元,现在沪指仍然在3000点左右,上交所市值还是25万亿,但深交所市值达到20万亿元。新增加的12万亿元市值在哪呢?在这9年时间里,中小板、创业板设立后吸引大量公司上市,新增的1000多个股票代码多数属于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上交所新增的股票代码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反映在指数上可以看出,在2015年的牛市中,深证成指、中证流通指数创下历史高点,而上证指数止步5178点,没能超越2007年的6124点。
基于“诺奖因子”的被动投资
观察资本市场多年,我依然坚持认为“市场先生”不可预测,投资风格更倾向于采取相对被动的方式:长期关注国际宏观经济、企业与行业变化等方面,习惯依靠对基本面的定量分析,支撑投资决策;在市场趋势中可以发现规律,选择顺势而为,不用主观判断去干扰市场节奏。
法玛三因子模型中,市净率、小市值均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有效因子,而我们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做被动投资组合。回顾本轮行情可以发现,即使不择时,投资组合仍然具备长期超越股票指数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例如,基于破净之后“跌无可跌”的逻辑,可以尝试构造“最低市净率组合”。A股目前共有2800多只上市股票,其中140多只股票破净的时候,市场估值水平在降低;当市场没有一只股票破净时,市场就会见顶。选择A股市净率最低的10只股票,等权持有每月调仓,即可获得相对超额收益。再比如,基于绝对小市值的投资逻辑选择A股总市值最小的10只股票,等权持有每月调仓,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相对超额收益。
绝对小市值模拟组合
最低市净率模拟组合
巴老爷子只是泛泛而谈“价格合理买入即可获取长期收益”,实践层面往往见仁见智,引发争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因子理论证明,价值投资仍然是“有用”的,只要你懂得如何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