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跟老公说陪我出去走走吧;老公正在看视频“你自己去吧,我不去”,听到这句话,我气呼呼的摔门而出。说什么最爱我,这点小事都不愿意做,我在心里忿忿的念叨。而就在下午闺蜜拒绝了我逛街的邀约,我还满心欢喜地说期待下次再约。
在外面受了客户的气,衣食父母得罪不得;只好忍着。这口子气始终在心里,回到家看到孩子玩具又撒了一地,这么冷的天袜子没穿,光脚丫端着饭碗在床上吃饭,弄的被单上满是油渍;小火苗忽地窜几米高,对着孩子一通大吼大叫,他瞪着眼睛无辜地望着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明显是把在客户那里受的气撒在了孩子身上,玩具乱了收一收,床单脏了洗一洗,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一吼孩子很惊恐,在他眼里这明明不是什么大事啊;事后我又很自责,发火的那一刻,潜意识里孩子必须像大人一样做好所有的事,他是我生的,我骂他是理所当然的。
很显然,我忽略了一个事实,纵然孩子是我生的,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虽然年龄小,他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被闺蜜拒绝的时候,我知道尊重闺蜜是个独立个体;被老公拒绝的时候,我只想着你是我老公,你就应该陪我。
你看,我们总是把好的一面留给朋友、同事、客户,甚至陌生人;却把最糟糕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倾泻向最亲近的人。
我们在所有普通人际关系中未被满足的渴望,都以渴求的形式在亲密关系中表现了出来。我渴望被客户尊重,所以在客户那里受了气,就把这股气撒向了孩子;我渴望陪伴,被闺蜜拒绝了,下意识的要求老公必须满足我。
因为和老公、孩子更加亲近,觉得他们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是最亲近的人,近则切,亲密和独立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常常只记得那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忽略掉他们也是独立个体,自然而然心理边界也跟着模糊了,边界不清,对亲密的人发脾气就变成了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