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教育孩子的几大类:习惯,语言,身体健康,数学运算;做完这些之后,你还需要制订一个每周教育计划,并且按时完成计划。每完成一周计划,你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会是你实施下一周教育计划的动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常体会到快乐。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尽管每一个人都会做游戏,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做游戏。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去公平公正地对待孩子,尽管这只是一个游戏。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除了婴儿、低幼龄儿童需要接受实物教育外,稍大的孩子和青年也要接受这种教育。实物的范围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学校里,也应该扩展到其他范围,比如森林、矿山、大海、田野等,同时,实物教育的时间也应该适当增加。在进行实物教育时,我们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对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什么事情比采摘鲜花、观察怪异的昆虫、捡各种贝壳和石块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了。如果你请一个植物学家带一群孩子到野外玩耍,你会发现,孩子们立刻发生了变化。他们会主动地帮助植物学家寻找植物,会非常专注地观察植物学家的举动,甚至会围着他不停地提问。而在孩子知道了事物的一般特征后,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发现一些简单的事实:花朵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片花瓣?花瓣是什么形状?这种形状是对称的还是呈辐射状的?叶子是对生还是互生?叶子有无叶柄?叶子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有细小的毛?叶子的边缘是锯齿状还是钝齿状……要让孩子说出事实,并且记录下来。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工具,让他们在记录植物特征的同时,也将这些植物做成标本保存起来。这能给予孩子很大的满足,让郊游变得更有意义,也让孩子学会了研究事物的方法。
绘画,不仅适用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一个让孩子自我教育的快乐过程,因为绘画是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绘画欲望,面对周围的人物、动物、房屋、树木时,孩子总想描述出来。即使没有纸和笔,他们也能找到绘画工具,可能是一块小石子、一小块沙地。事实上,这种强烈的欲望与原始人类在岩壁上、山洞里作画是一样的,人类总是想把视线里的东西画出来。这似乎给了老师和父母一个暗示,即孩子希望他们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这让父母和老师都感觉很兴奋,可是,如果想利用绘画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描摹能力、色彩感和空间感的话,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有问题,父母和老师就会像一个技术水平很差的木匠,即使有非常好的材料和完美的设计方案,也无法制作出好的作品。父母和老师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的绘画天赋遭到破坏。有些人很用心地教孩子画画,结果孩子什么都没有学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方法和次序出现了错误,不符合孩子的心智发展特征。在最初绘画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各种色彩,而所画出来的事物的轮廓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色彩而已。在这个阶段,如果让孩子给一些图案涂色,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不仅孩子喜欢各种鲜艳的色彩,成人也一样,这种先色彩后形式的事实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绘画时,就要他画出一些复杂的轮廓,孩子很快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感觉厌倦,从而放弃绘画。当然,一张图片不能只有色彩没有形状,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的形状画起,然后逐渐由易到难。我们要鼓励孩子,让他们画出一些充满趣味的事物,这样一来,孩子画出的东西也会充满现实感。孩子最初画得不准确是正常的,不管那些画的形状多怪异、颜色多不恰当都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在乎的是孩子在画画时发挥了手指、眼睛和思维的作用,而不是孩子是不是真的创作出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画。我们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辨别颜色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控制手以及保持手的平稳。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用“描图”的方法学习绘画,就和一开始就让孩子学习直线、曲线、复合线等概念一样,对孩子有害无益。“描图”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描摹对象的机会,而概念教育则让孩子心生畏惧,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可以按照先色彩后形式的一般原则教孩子,等到孩子可以自由地支配画笔、并且对比例有一定的认识后,就可以教孩子“透视”作图。这听起来似乎很难,实际上,孩子却很愿意学习。
尽管有些时候,我们会屠宰动物以获取生命所需要的营养,但一定要避免让孩子看到。如果孩子经常看到这一幕,必然会受到坏的影响。此时的孩子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对这些行为也不会加以区分和分析,若是因此失去了同情心,得不偿失;
教孩子自我暗示的方法:爱默生说“一个人会成为他所想的东西”,马可·奥略留说“一个人的生活是按照他想象的样子呈现的”,威廉·詹姆斯说“我发现,如果想改变生活,就必须先改变大脑中的观念”。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记忆力不佳,那么他就真的很难记住东西;如果一个人总害怕衰老,那他的衰老速度一定会加快。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如果让孩子每天都重复一些消极的话,如“我做什么都做不好”,那么,孩子就真的无法做对事。这就是自我暗示富有的力量。自我暗示对孩子的成功很重要,能够更充分发掘出孩子的潜能。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存在着一种自我暗示的愿望。而研究发现,一个经过良好的自我暗示过的人,能够将能力发挥至80%~90%,而一个不激励自己的人,只能够发挥出自己能力 20%~30%。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产生了消极退缩的情绪时,父母要及时让孩子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碰到的难题,从而能更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问题,走出困境。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身处困境时,用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让自己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困难,从而能够理智地看清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战胜困难。有一天,小斯宾塞突然惶恐地问我:“我们家的人是不是都神经衰弱?”我听到这个问题很诧异,询问之后才知道,小斯宾塞在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让幼小的孩子掌握过多的知识,会让他的神经变得衰弱。从那以后,“神经衰弱”这个词就刻在了他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一旦感觉到身体有些异样,小斯宾塞就担心自己是不是神经衰弱。我明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斯宾塞总是暗示自己“我的神经很衰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采用一些积极的方法。于是,我告诉小斯宾塞,如果每天早晨起床后,大声对自己说几句话,他的顾虑就会完全消失。我让他说的话很简单,如“我身体好、头脑好”“感谢父母,感谢上帝,创造出一个这么完美的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小斯宾塞不敢大声开口,只能小声低语。后来,我总是提醒和鼓励他,让他大声喊出来。一个月之后,我再也不用听小斯宾塞大声说这两句话了,因为小斯宾塞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有“神经衰弱”的毛病了。在教育其他孩子时,每遇到类似情况,我也会教他们进行自我暗示,效果也都非常显著。有一年冬天,劳尔神父为我安排了一项很有价值的任务。他把几个被教会收留的孩子送到我身边,希望我可以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他们。当他们来到我身边时,我让他们用抽奖的方式从纸箱中抓出卡片。卡片上写着两句需要他们每天都大声说的话,有“我要用快乐的话和别人打招呼”“我充满信心和力量”“我很快乐,这会让我成功”“我有超强的记忆力”等。这些卡片是他们自己抽到的,所以他们也愿意每天重复他们。最初,他们也和小斯宾塞一样,不好意思重复这些话。我只好一一询问他们的幸运语,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来。因为我觉得,有了好的开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时间悄悄流逝着,一周,两周,孩子说话时的声音变得响亮,表现变得自信。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这段时间,暗示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力和智力。暗示让孩子平淡的生活更精彩,让孩子拥有明确的理想。而通过这些暗示,孩子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样一来,任何会影响到他们心智发展的不利因素都会消失。
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孩子的本能是好动而且喜新厌旧的,但要求孩子专注却与这一本能相矛盾,同时,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又会表现得特别专注。总之,专注不符合孩子的一般特征,需要借助诱导的重复的力量,才能养成这一习惯。在孩子学习知识和进行活动时,很容易缺少专注力,具体表现为浅尝辄止、在几个兴趣上跳来跳去、无所事事等。我知道,孩子即使这样做,也能得到一些知识。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更专注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没有人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特别是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所以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心里还想着其他事情,或者目光被其他事物吸引,就会停止对正在做的事情的思考。思考一旦断开要连接上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就会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说的就是做事必须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不能专注,一会想这个事一会想那个事,断断续续或者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都可能会半途而废,最后什么事也做不好。
我们都知道,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总不能把心完全投入进去,对于不是很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拖拖拉拉,对于不是自己负责任的事情也总是马马虎虎,有这种心理又怎么能做好一件事呢?专注首先就要使这些不良心理转化为良好情绪,然后才能投入进去,认真负责地把事情做好。孩子在学习上如果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认为时间充足不必抓紧或者认为学习是为别人学的,往往心思就会转移,就不能够专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父母如果想要孩子自主自觉地去认真学习,首先要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然后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改变孩子不负责任的心态,从而达到认真专注的效果。在小斯宾塞 7 岁时,我希望他拥有专注的习惯,当习惯养成后,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小斯宾塞的专注习惯时,我主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简单明了的实验,让他知道什么是专注,专注有什么作用;二是让他做几件有趣的事情,让他能从中体验到专注的乐趣;三是让他专注于求知,并且在生活中不断重复。很多事情上,只要你愿意把时间大量花在一件事情上,就能获得成功
我常常带着小斯宾塞一起观察蚂蚁,这是小斯宾塞的兴趣爱好之一。在一个星期天,我和小斯宾塞做了约定,我们要把精力全部放在研究蚂蚁上,其他事情一律不做,就算有小朋友来找小斯宾塞玩,他也不能离开。小斯宾塞同意了这个约定。于是,我做好了 10 张卡片,同时还找出一本关于昆虫的书。我在每张卡片上都写下一个关于蚂蚁的问题,并和小斯宾塞一起翻看书籍,找出答案,然后抄写在卡片上。中午,邻居小威士来我家邀请小斯宾塞一起出去玩,被他一口回绝了。在我和小斯宾塞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终于彻底弄明白了蚂蚁的相关情况。最后,我问小斯宾塞:“今天你过得愉快吗?”小斯宾塞点点头说:“嗯,愉快,实在是有意思了!”再后来,我开始让小斯宾塞把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如果一本书没有看完,他就不能去看下一本书,除非他决定不再看第一本书;在画画时,只有画完了一幅画,才能去画第二幅;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不能考虑其他事。就这样,经过反复地训练,小斯宾塞慢慢变得专注起来,他开始从专注做事中发现了别人看不到的乐趣,心情也能够平静下来,不再心浮气躁。一旦开始着手做一件事,他就会很快进入状态。我很清楚,养成专注的习惯对小斯宾塞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我鼓励小斯宾塞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我总是告诫他,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或一个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对这件事或兴趣爱好了解得更透彻。专注是任何聪明才智都不能与之媲美的良好习惯,只有专注才能把问题研究得更加透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个人只有沉迷于自己的事业,进行专心致志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真正做出一番成就。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情时,往往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导致注意力被分散,形成散漫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他们以后做事情的效率和态度。如果能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孩子的心智就会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训练孩子专注时,那些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许并不是父母或老师希望孩子了解的,但是,这也没有任何坏处。这是因为,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更是为了让孩子的心智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发展。就像你想让孩子找出混在一堆卡片里的一张卡片,孩子找出的却是另一张。尽管这样,你也不用失望,孩子在翻找卡片的过程中,他的手指的灵活度、思维活动、感知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那么一开始就要让他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把父母或老师感兴趣的事情强加给孩子。这样做,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会更容易。
小孩子由于上身和下身比例不协调,走路时会经常跌倒。一看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就会很心疼,立刻把孩子扶起来,看看有没有受伤。但是我从来不这么做,在孩子学习时,一旦遇到了困难,就容易向父母寻求帮助。当小斯宾塞希望我帮他时,我只会告诉他解决难题的途径,比如让他查字典或者查找相应资料。如果他不满足于这些,想让我提供答案,我就会直接拒绝:“找到答案是你自己的事,我相信你能做好。”在很多时候,如果你愿意饱含深情地对孩子说一句话,会比简单地拒绝好得多。你可以充满感情的说一句:“孩子,你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些难题,你也能从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当然,你也可以严肃地告诉孩子:“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学会自己做,我可没有闲工夫管你。”这两句话虽然都是想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但这两句话起到的作用和效果绝对不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缺乏爱心,几乎成为一个公共的家教难题。许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缺乏爱心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从而忽略对孩子爱心的教育,而有的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培养孩子的爱心究竟重不重要,毫无疑问,重要。一个没有爱心的孩子,必然对他人冷漠,无视别人的痛苦,并经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无视社会公众的苦难,必然会被社会所抛弃。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他人的行为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达,但是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得到父母以及周围亲人的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的这种爱心行为就会逐渐消失。所以,父母一定要向那些愿意付出爱、奉献爱的父母和老师学习,孩子后天能不能成长为一个具有爱心的孩子,就看父母能否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在我们成人的心中,也一定存在着难以忘记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记忆和科学知识在脑海中的记忆是一样的,只是各自的作用有所不同。毫无例外,爱的记忆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动力。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逆来顺受的母亲,为了家庭永远奋斗在外的父亲,满脸笑容、慈祥的祖父,喜欢唠叨、无条件爱自己的祖母,还有富有知识而又勤勤恳恳的老师,这些都会一直留在记忆中。不管一个人学识有多高、社会地位有多高、取得的成就有多大,都会非常尊重并感激那些给他留下美好记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