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两天,被一条名为肇东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视频中,红衣女孩对受害女孩杨某殴打谩骂,并让受害女孩穿短袖站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室外。当受害女孩逃到一户人家躲避时,屋内的居民并没有帮助她,反而是让受害女孩在一声声“阿姨帮帮我”的哀求中被红衣女孩拉了出去。
红衣女孩的拳打脚踢,欺辱谩骂,其他同学的凑热闹煽风点火,附近居民的不理不睬冷眼相观,在这个不到八分钟的视频里被体现的淋淋尽致。
看完这个视频,我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对施暴者的行为感到愤怒的同时,又对像受害女孩一样正在忍受着校园暴力却束手无策的人感到无助。
其实校园暴力事件并不少见。比如,延安吴起县中学,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学妹脱光衣服集体猥亵;郑州财经技师学院四名女老师围殴一名学生;2009年10月,上海徐汇女生打架事件等。
诸如此类的校园暴力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受害者身体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更有甚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施暴者则有可能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这不仅是受害者和施暴者的损失,更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损失。但是在各方面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校园暴力为何还是屡见不鲜呢?
我觉得当事人固然有错,但父母和现如今的时代环境或许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最近几年,我们常常用“熊孩子”来指代那些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无天,无理取闹,任意妄为的小孩。
面对熊孩子时,大多数人都变成了“脸上笑嘻嘻,心里MMP”的范本,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脸色刚变,熊孩子便嗷嗷大哭,熊孩子一哭变引来了熊孩子他妈。
熊孩子他妈不仅要说一句“他这么小,你让着他点怎么了“,还得顺带赠你个高难度大白眼。
熊孩子他妈认为熊孩子还小,做什么都应该原谅。却不曾想熊孩子只是在她眼中永远是个孩子,她可以原谅,并不代表别人可以原谅。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熊孩子,熊孩子和熊孩子的碰撞也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正确的教育孩子,明确的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才是真正的对他负责。
不然,当哪天他发现周围的人不再围着自己转了。能想开的,重新认识自我,接受现实。想不开的,愤怒和焦虑便慢慢占据内心,还正处于上学的年纪,那或许一个不小心就要变成校园暴力其中的一员了。
当然,除了良好的三观外,聆听他们的心声,站在他们的位置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
就肇东校园暴力事件而言,里面的主要施暴者张某和受害者杨某,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处于叛逆期。
我想如果在某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能够在正确的教育基础上多陪陪她们,多关心一下她们。那会不会是另一番场面。万一家人帮杨某想办法在事情未变得如此恶劣之前解决了此事呢。
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固然重要,但在社会大环境下所接受的熏陶感染也不容忽视。
现如今形形色色的APP充斥着每个人的手机。网络是吧双刃剑,这是个永不过时的主题,正因为它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负能量也在传播。
一打开手机,有几岁小孩对着镜头搔首弄姿的,有为了红装傻充愣的,还有各种花式作死的,等等等等。
这使得一些孩子过早的接触了那些原不应出现在这个年纪的东西。
在肇东校园暴力视频中,那个红衣女孩,一边对受害女孩拳打脚踢,一边在镜头里保持着大姐大的形象。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出现在视频中的,为了出气?为了红?为了在同学一声声社会姐的呼喊中得到无限满足?只是不知道,多年以后她再看到这个视频时是不是还会自以为很酷的像别人炫耀。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便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回顾整个视频,那两个花一般年纪的女孩。我们不知道导致红衣女孩的道德尽失,一边肆意谩骂一边拳打脚踢的具体原因;也不知道受害女孩唯唯诺诺,任人宰割的姿态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但是我们会想,倘若有人能及时制止红衣女孩,或者对受害女孩出手相助。或许她们二人今后的道路会有所不同。我们不愿看到校园暴力,更不愿自己或身边的人身陷校园暴力。
所以,请看好你的孩子,你的学生或者你的同学。如果说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不是人能左右的,那至少对身边的人多点关心,多点包容,多点陪伴也算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