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子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懿子向我问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樊子迟问: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父母去世了要按礼埋葬、祭祀他们。
又说道了孝道,儒学总是围绕这个点来深入探讨各个层面。通过孟懿子问孝,樊子迟问孝礼来说明白什么是孝,什么是孝礼,那么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呢?请看下段文字。
孟武伯(懿子之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到:对待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武伯乃懿子之子,都是孔子之徒,可见当时孔子的弟子很多都是父子或者祖孙一起在孔子那里求学。孔子在回答武伯说到孝在于实践,在于急父母之需,尤其在父母生病时能看出子孙是不是真孝。“久病无孝子”这句话多少看出要成为孝子多么不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做到知行合一是多么的可贵。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瞻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瞻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当子游问孝于孔子时,孔子说了一个特别的区分,那就是养而不敬似为不孝,可见孝道的核心不但要有行动,更要有心,唯有一颗敬畏心才是孝道的真实。
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说到:最不容易是孝敬父母时和颜悦色。父母有事,子女按其之意做了;父母想有酒饭,子女给以吃喝,难道这样就认为是孝道了吗?
这里进一步说什么是孝道,也就是不仅养父母所养,急父母所急;而且要有心,还要做到和颜悦色。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做了,充其量是孝,唯有有心而为,并不厌其烦,从不表现出怨言,这样才是孝道。
《为政》这四篇再次深入探究什么是孝道,只有真正做到孝道之人,做到孝顺之人,给以国家治理那就轻而易举了,孔子治学之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