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这本书讲的宗旨只有一条,面对面交流更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我想和今天看到的另一篇文章联系起来说点感受:
文章题目是对当今中国90后及00后深入骨髓的剖析。(原址:http://mp.weixin.qq.com/s/edflX3GZxhusQsFiPRqnPA。)文章很不错,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我有兴趣的是这里面讲到一个现象:两个在线上聊的很high的00后孩子,约好线下见面聊。见面后,两人沉默不语,低头耍着手机,熬过了艰难的几分钟,然后对彼此说:“我们还是线上聊吧!”。这种现象是现在年轻人社交的缩影。对于他们来说,线上交流比面对面交流感受更自在。这一点和书中提到面对面交流才会增进感情是相违背的。由此,我想到面对面和线上体验固然不一样,但是适合人类的交流方式没有固定,取决于这个人的成长环境。
以90年代为界,在90年代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信息,寻求帮助,建立社交。在这之后,我们的生活开始慢慢与网络发生了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去解决。比如:吃饭,有饿了吗、美团外卖;购物,有淘宝、京东、海淘;出行,有滴滴、神舟专车;租房,有airbnb、58同城;社交:QQ、微信、微博等。线上的这些产品延展了我们的物理范围和生活效率;我们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作为90年代以前的人,是在建立的真人的社交关系之后再去建立线上社交;而90年代以后的人,是生活在线上的一代,线上的生活状态是常态,线下交流是非常态。两者是完全颠覆的。
本书所讲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面对面交流是建立人际关系更好的一种种形式,这是在线上生活为常态的情况下的一种倡导,而不说面对当今的大环境要如何去处理。只一味的强调,忽略大环境的影响,这个观点难在现在的背景下立得住。
随着成长,我们建立了很多的关系,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儿童与家庭关系、少年与群体的关系、婚姻与社会的关系;无论用什么社交形式,我们都是由这些关系而组成的;不同年代的人在所处的大环境下成长,一定有该环境下的社交方式,无论去倡导哪一种更好,都无法阻止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强关系,在虚拟生活里建立弱关系。强弱关系在各自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全由个人的生活状态决定。线上和线下两种状态在撕裂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停的切换状态;如果我们不克制的话,两种社交交织起来的焦虑和恐慌会将你的注意力全部瓦解。两种社交生活中,我们要为自己建立边界,以免自己陷入混乱。
无戒21天训练营 打卡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