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是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和别人,还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原因?
《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话说: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做人最忌讳的,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
一个男人近期发现,妻子的耳朵越来越聋,经常是问了好几遍都没有回应。于是,他就去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医生告诉他:“你可以试着多喊几次,比如先站远点提问,然后站近点提问,最后站在她身后提问。”
男人回到家,进门的时候问了一句:“亲爱的,今晚吃什么?”没有听到回应。
男人就往前迈了几大步,接着问:“亲爱的,今晚吃什么?”依然没有听到回应。
男人失望地走到妻子身后,又一次问道:“今晚吃什么?”
这时候,他听到妻子说:“吃鱼啊!我都回答你三遍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往往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
然而很多人却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这类人无论怎么样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但是一低头,却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
他们总能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没问题,都是你的问题。”又或者“这个事情和我无关,你去找其他人。”、“如果我有问题,也都是你造成的。”
少时怨父母,成人后怨社会,年老后怨子女,却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2
有这么一句话:“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小人永远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别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事实上,越是层次高的人越是内求,越是层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喜欢挑剔别人的错。
最好的自省,就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强者懂得自我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直接解决问题;弱者忽视问题,推开责任,抱怨不止。
所谓自我反省,其实就是自我检查,自知已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人生在世,要面对两个课题: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自己的。
我们无法决定外部的事情,但能通过反思不足改变自己。
可现实中,我们总是习惯地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敢面对。这是因为反省是一个自我解剖的过程,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我们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向内看自己,我们就拥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气。
正如《法句经》中讲的一句话:“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当我们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虚心地检讨自己,实时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么必定远离灾祸。
一切诸果,皆从因起,毁掉自己的,正是自己的不自省。
3
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学会自省的人,才会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绝不会一味地去责备他人,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驾驭自己的人生轨迹,才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曾国藩在每天的日记中,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的反思、清扫。
有一次,曾国藩的朋友窦兰泉来切磋,曾国藩并末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词气虚吐,与人谈理”。本来是一件增益学业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二人不欢而散。
曾国藩后来反省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自是特甚,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九,曾国藩去岱云家为其母拜寿。本是喜庆之事,结果曾国藩出言不慎,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宴席一散便匆忙回家。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反省道:“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如再妄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古人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只有懂得了常思己过,才会摈弃愤世嫉俗之心,抚平生命的浮躁,让心胸豁然开朗;才会拥有宽广恢宏的气度,扬长避短,择善而行;才会能约束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我们前行的道路。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