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妈妈情不自禁想起了从前的很多这样的日子…
从前,日子不是很富裕,但很快乐,除夕,是我们这群孩子最大的期待,妈妈记得,那时候每年快到除夕的时候,大概从小年那一天开始就一天天地倒计时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子似乎很慢,等待地每一天都很忙碌的样子,每天忙着帮家里干活,做家务,打扫屋子,看姥姥,太姥姥在炕上缝洗好的被子,有时候妈妈也会像模像样地缝两针,姥姥还要忙着给妈妈和大姨,二姨,老姨做新衣服,只听缝纫机的声音每天响个不停,厨房也是忙碌的场所,姥姥在厨房忙着炸凡子,做各种好吃的,勤快的姥爷则打着下手,总之,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年夜饭大概是两点多的时候吃,一大桌子的菜,很丰盛,还有饮料可以喝,平时肯定是喝不到的,记忆中的年夜饭特别的有味道,光是一大家人围坐在桌前的那种场景就很让人难以忘怀,吃过饭,找个地方躺下眯一觉,因为除夕肯定要熬夜,为了不至于太困,先小憩一会为好,醒来就开始屋里屋外四处溜达,东家串,西家串,当然要穿上新衣服,要有仪式感嘛,这新衣服一穿上就觉得有了年味,去串门无非也是打扑克,没别的什么事,大约七八点的时候就回来了,回来看春节晚会,没有春晚的除夕简直不可想象,春节晚会在那时的我看来是很特别地存在,除夕全家人守候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是一种传统,也成为了习惯,那时候的笑点很低,记忆中的小品相声都十分搞笑,那时候的快乐很单纯,没有杂质,现在的春晚,对妈妈来说,已是可有可无。
十二点的时候,吃饺子,其实那时候早已经困的不行,勉强吃两口便匆匆睡下了,几乎是头一挨到枕头上就进入了梦乡,小孩子,还是扛不住睡意,第二天早上也是被大人们生生地喊起来,去四处拜年,姑姑,叔叔家都在一个屯子住,全走个遍也需要些时间的,那时候的拜年很有仪式感,长辈们都在家里做好了准备,就等我们这些孩子挨个地过去,行礼,喊句过年好,塞些好吃的糖块到我们的手上,之后就是看秧歌,那时候村子里有秧歌队,还有耍龙的,到了谁家谁家都要给披红,赏钱的,那秧歌扭的很欢快,服装也好看,耍大龙最有意思,龙头都进到屋子里去呢,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那时候新年给人的感觉是无穷无尽的喜乐,尤其是小孩子,最幸福,这个时候大人们是从不催促我们做作业的,可以完全的放松,不用去想学习的事,电视剧也是随便看,没有限制,所以,年对妈妈那样的孩子而言是最幸福的期待。
那时候鞭炮的样式没有现在这样多,但是家家的孩子都热衷于放炮,就是妈妈这样的女孩,胆子没那么大的都敢放上几个小羊鞭呢,我的小孩,你呢,你好像只看过别人放炮而已,时代到底不同了啊,那时候的人没有手机,没有这么发达的通讯,年过的简单,快乐,拜年都要面对面,现在呢,人人都握着一部手机,拜年都不用出屋子了,连拜年的话都是编制好的,还要群发,要多省事就有多省事,可是为什么妈妈总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了,有什么在流失,这年拜的越来越不真诚,越来越形式化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