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影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也是一种强势的文化传播方式。2011年12月,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上映。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关注这部电影。这主要在于,影片具有幽默搞笑的风格、紧凑曲折的剧情,而更为根本的是,它直面当下教育之痛并进行深层思想,这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影片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兰彻、法罕、拉加、查尔图、乔伊、“病毒”维鲁•萨哈斯洛不德博士(皇家工程学院院长)、苏哈斯等,这些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在不同教育及价值观的培养与润泽下,他们成就了不同的人生。本文旨在通过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及部分内容的描述,论及当代教育问题。
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同年进入印度皇家工程学院学习。在校园里,兰彻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引起了循规蹈矩同学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后兰彻便销声匿迹。
十年后,查尔图找来拉加、法罕,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征程。在这一过程中,导演用倒叙的手法穿插演绎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点滴,再现了当前印度普遍存在的教育基本模式。
影片最后兰彻被找到了,它在揭开兰彻失踪之谜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永恒的真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
兰彻,按照好友法罕的说法,“他和别人不一样,每个环节他都敢突破常规,其他人像是机器人,一味服从教授们的指示,他是唯一会自己思考的人”。
是的,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是他在校园时的独特却总是被刻板保守的的教授否定并被赶出教室,然后他又进入到另一个教室和班级,他的成绩始终排在第一。校友乔伊自杀后,他和院长理论,指责当前的教育制度是杀人的罪魁祸首,并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得出结论:当为获得新知识而激动、兴奋、好奇,并陷入疯狂的竞争中,第一个获得答案的同时,知识却未必增加,增加的只有压力,大学不是高压锅,马戏团的狮子在鞭打下也会坐在凳子上,但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在影片中他引用一句智者的话开导朋友拉加,其实这也正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毕业后十年当朋友找到他时,他已经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有400项专利,甚至日本人都希望因为他的发明而与他签约,这时,他也是教育孩子的老师。他相当明白并醉心于学会理解和享受科学的奥妙。
拉加,从进工程学院起,手上戴的圣戒比手指多,压力也像圣戒一样多。他虽然喜欢机械专业,但众多的压力也让他无心学习,“爸爸的药费耗尽了妈妈的退休金;姐姐嫁不出去,因为男方要辆车当嫁妆;妈妈五年没买过一件纱丽服等等”。
每次考试的日子也是他供奉神的日子,但是恐惧心理也使他的成绩始终落在其他人的后面。拉加陷入矛盾并出现灰心情绪,他也开始盲从填鸭式学习方式。好友兰彻想尽办法希望改变他的思想,告诉他“大学四年填鸭式教育也许能救现在的你,但之后的40年你不得不被它压榨”。他一时难以接受,直到从三楼院长办公室跳下来摔断了16跟肋骨、两条腿,并在医院住了两个月,这时他才体会到至死而后生进而摆脱了恐惧,重新找回自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法罕,虽然学的是工程专业,但他喜欢的却是摄影,在工程学院里他的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在兰彻的劝阻和鼓励下,他想放弃工程学,勇敢地向父亲袒露自己的想法,去巴西热带雨林接受匈牙利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伊什特万的邀请学习野生动物摄影,发挥他的天赋。也正是这样,法罕遵从自己的内心,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摄影师。由此。我们也认识到,假如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强迫他去做拳击手,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那无疑都是灾难。法罕的成功在于勇敢地转身,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将激情用在职业上,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查尔图,采用的是典型的受虐型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他不断地追求成功,为了加强记忆,他找江湖郎中买药丸。考试前夜,他就想办法扰乱其他人。学习不问意义与出处,只是照搬硬套。在教师节大会的发言上,兰彻为了让拉加看到这种学习的弊端,将查尔图发言稿上的“奉献”改成“压榨”、“基金”改成“乳房”,结果他还是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闹出了大笑话。他是工程学院的优等生,却像一个报答案的机器,没有创新、异议,十年后他虽然成为了岩焦公司的副主席,但却始终没改变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乔伊,工程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他的一份迟交了的毕业设计,被教授斥之为荒唐,而且被勒令延迟一年毕业。影片中,乔伊以自弹自唱的方式表达心声,歌词是这样的:“我这一生都为别人而活,哪怕只一瞬间,让我为自己而活,给我些阳光,给我些雨露,再给我个机会,我要再次成长”。最后,乔伊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自杀。他的死被兰彻定义为“谋杀”。数据统计,印度自杀率世界排名第一,每90分钟就有一名学生企图自杀。兰彻痛斥教育体制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其中记载57例学生自杀案例。现实生活中,学习压力造成学生自杀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类似的教育体制依然存在。
苏哈斯,被兰彻称为工程学院批量生产的“机器人”、“蠢驴”,他先学工程学,然后读MBA,最后成为美国银行家。在现实社会当中,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成功的定义并非是上过什么大学,文凭有多高,而是实实在在的优秀。苏哈斯以敛财为目的,生活对他来说就是盈利和亏损。在和院长女儿皮娅的恋情上,他只是觉得有利可图,院长的女儿,未来的医生,对他的形象有益。兰彻把他冠名为价格标签,凡事以经济来衡量,毫无人情味。
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过,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能感受自由,在自由的时候才可能全面发展。影片中的兰彻上大学是为了习得乐趣,他从来不在乎自己是拿第一还是排名最后。他每次考试都得第一是因为他喜欢机械,工程就是他的激情。拉加、法罕也因为尊重和选择自己的兴趣,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下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而查而图、苏哈斯则是填鸭式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典型,他们成了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器人”。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