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一枚,清末流通银圆著名珍品,由湖北银圆局仿广东银圆式样铸行,初铸时龙图左右嵌“本省”二字,以示与外省有所区别,后因窒碍难行,仅短暂流通即被回收改铸,再铸时将“本省”两字去之,未销毁重铸而留存至今者廖若晨星,且所见多有磨损或打戳;拍品为名家旧藏,流传有绪,且铸造精整,原光通透,状态颇佳,品相于所见已属乘,PCGS AU53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背帆船下三鸟金本位壹圆银币样币一枚,KM-Pn133/LM-104,光边,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未发行,是中国货币史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夙为老一辈收藏家所珍视,存世屈指可数;拍品雕刻精美,铸工精湛,版底细腻无痕,银光姣好,品相完美!
民国十八年,新国币壹圆正面之孙中山肖像,采用民国十八年比稿时意大利雕刻师莫蒂所刻图样,背改为双桅帆船,模具委请美国费城造币厂总雕刻师辛诺克制作。然甘末尔的金本位币制计划因不适合中国国情遭致各界反对,终未实行。
根据赫维特之说法,金本位币壹圆原本设计与后来的量产船洋相似,惟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为国民党徽,欲将之镂刻于币面,因此加上旭日与象征三民主义的三只海鸥;后又因财政部要求将金本位字样标示其上,故再将海鸥移到水面。也就是说,船洋各式银币问世之顺序,恰与原始设计之构思相反。国民政府在二十二年正式公布“废两改元”的银本位币制,正式发行了剔除金本位币字样、俗称“三鸟”的壹圆银币。
三孔布的形制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为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得以获藏者如清代张廷济、陈介祺、鲍康、刘鹗,民国时张叔驯、方药雨、陈仁涛等人,均为当时赫赫有名之收藏家,无不视若拱璧,惟藏品后来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长期以来,鉴藏界多认为三孔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
三孔布币面纪地名,据学者研究,“下阳”在今河北省宁晋县东北;币背纪重量“两”或“朱”,间纪数字,分为两种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半两),目前发现以小型居多,1983年山西朔县首度考古出土的“宋子·十二朱”和国内各公立博物馆藏品,亦均属小型三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