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的傍晚,值完班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带着凉意袭来,虽已是惊蛰时节,料峭春寒寒意犹浓。黑色风衣此刻显得有点单薄,我本能地拉过肩头硕大的帽子戴上,遮风挡雨。
在站台伫立了十几分钟后,终于等到了一辆姗姗来迟的公交车。然后上车努力地寻找能够支撑身体重心的扶手或是门把,结果照例在师傅一个冷不丁的急刹车之后来了个趔趄,狼狈不堪。当然,也照例被挤成一只沙丁鱼。
又像是最后一株稻穗被一辆几乎满载的收割机收割掉,然后轰隆隆奔赴终点。
其实顺畅时候也就七八分钟的车程,早晚高峰期生生被拉长到二十多分钟甚至半小时。但我别无选择,只能忍耐。
等待和忍耐是漫长而煎熬的,却也是每天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等待,忍耐,周而复始。
其实,我们等待的又何止一辆公交,一班地铁。我们忍耐的又何止是公交车上令人窒息的拥挤和憋闷的空气呢!
生活远不止如此。
就像旅人等待一场花开,农人等待禾苗拔节,学生等待一个暑假,高考学子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离人等待一场归程,主妇等待临睡前的片刻安宁。
就像诗人忍耐孤独,词人忍耐寂寞,农人忍耐严寒酷暑,高三学子忍耐黎明前的黑暗,离人忍耐思乡之苦,主妇忍耐盐米油盐的琐碎。
等待于我,忍耐于我,就像孤独于我,早已是一种常态。
等待一个可以睡懒觉的周末早晨,等待一次跟朋友的聚会,等待一次来得及回家的小长假。忍耐客户的无理取闹,忍耐工作日难吃的外卖,忍耐小长假前的忙碌。当然,我也会跟同事吐槽工作上的小情绪,也会跟朋友倾诉生活的困惑与压力,也会跟家人分享境遇得失。
只是每天按部就班,行尸走肉一般重复着昨天和前天走过的路。麻木的是我,鲜活的是他们---公司门口的包子店,永远冒着热气;天桥下的行走的烧烤串串总是直击味蕾;小区菜市场门口买菜的老人总这样招呼,买点油麦菜嘛,新鲜才摘的呢!
记得有一日,去闺蜜蟋蟀家蹭饭。饭后,在我一顿噼里啪啦关于迷茫的倾诉之后,蟋蟀说,你可以重新提笔写作,如你上学时那般,那么好的文采,一定可以的,我支持你!
时间的指针瞬间拨回大学,那时的她刚上大一,而我因为落榜不得不进入复习班再读。还记得她写信告诉我说她有了男朋友的时候我是多么欣喜,就像是自己的女儿有了归宿一样开心。当然,我们是好姐妹好闺蜜,亦师亦友的那种!那个青涩的年月,我写给她的那篇散文诗,虽然谈不上文采,但是那份喜悦和祝福至今仍然带着温度。我记得,她亦没忘。
我混沌的大脑瞬间清晰,或许那个曾经的梦想,被放弃的执念,被提出一百次又被否定了一千次的路,才是我的归宿。
迷茫过,踌躇过,但我还是宁愿相信这一切的等待和忍耐只是一场蛰伏。总有一天,我会带着梦想归来。虽然梦想之船已被搁浅好多年。
那么问题来了,我该如何启航?
坦白说,我不知道,甚至毫无头绪。虽有蟋蟀支招超哥力挺,但是行动起来总是那么困难!因为我从来不是一个行动派,更像是一个空想家!
直到那一天,我看到了齐帆齐老师的文章,一个普通人的逆袭传奇!就像是看到一扇通往写作世界的窗。我停了下来,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对,就是这样。我毅然决然地报了她的班。
客观地说,齐老师的文字无关华丽无关诗意,她只是将自己的过往经历或是身边的人物故事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就能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且不说她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励志故事,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刻意的技巧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与读者共鸣。最难得的是,她总能以小见大,从小人物小故事中提炼精华,升华到她心中的大智慧,读之受用。
就像张晓风在《岁月在,我在》中说到的那样: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原来并不是不可以的!
齐老师做到了!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鲜有见地的学生,评价老师实在有些僭越。但这就是我眼中的齐老师。感谢遇见,感谢老师倾囊相授。
虽然我现在产量很低也做不到日更,虽然目前积累有限,文笔也不尽人意,但是我不会放弃坚持。愿为文字呕心沥血。
巴尔扎克说,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齐老师一样,活成一个励志故事,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为此,我将继续等待和忍耐!
(齐帆齐写作课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