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与尼格买提录制节目时在路上看到了一个生僻字“厍”,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查手机,而是选择给康辉打电话。
康辉接通了电话准确地说出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个字念(she四声)。
不愧是被称为“活字典”的康辉,就是靠谱!
之前就追过央视频“康辉说”这个频道,增长了不少知识,唯一烦恼就是一口气刷完之后过几天就忘了,如果有文字版就好了。
这不想什么来什么,等来了《康辉咬文嚼字》这本书,它是由“康辉说”主讲人康辉以及账号运营严晓冬联合创作,在这里不仅有以前账号的内容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分为地名、节日、美食、姓氏、日常几部分,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快来和我一起测测知识储备量如何吧。
咱们先说一个经常见到的节目中撒贝宁的撒字到底是发三声,还是发四声呢?
撒贝宁自我介绍时总是说:“大家好,我是撒(Sà )贝宁”。结果被康辉隔空“正音”:“撒”在姓氏里面实际上读(Sǎ)。
撒贝宁在《经典咏流传》中吐槽:总是被别人读成“小Shǎ”(小傻),但为了不扣钱,还是改了读法。
咱们再来看个地名——儋(dān)州。它在海南西海岸,乍一看觉得挺陌生的,其实它和苏东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苏东坡年过60被贬到儋州,当时的海南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繁荣,那是一片荒凉。在那苏东坡生病没药,炎热的夏天不能冲澡,寒冷的冬天没药炭火。
换了别人早坚持不下去了,苏东坡他会自得其乐,当地人给他送来生蚝,他就变着法地想怎么让它变得更美味,他把生蚝和酒一起煮,发现味道不错十分鲜美,后来又尝试在火上烤,也就是我们现在烤生蚝的吃法,发现更好吃了。
他的乐观豁达苦中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儋州和苏东坡联系起来,让这个字变得不再陌生了。
咱们接下来看看节日,现在离我们最近的节日是清明节。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其实它还与寒食节有关系。最早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分开的。
寒食节的由来,我一说大家都能回想来。典故就是晋国名臣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垂耳为了避祸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介子推誓死追随。在最落魄的时候,甚至割下自己的耳朵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上国君,在历史上称他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名利,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邀请他出山回宫,介子推都拒绝了,最后背着母亲躲进了山林中。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选择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能顾及母亲生命从留下的小道出来,然而晋文公没想到介子推和他母亲已经抱树而亡。
晋文公后悔莫及,将他们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忌日五月五日这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因为寒食和清明日期相近,民间就渐渐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隋唐年间,彻底融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
在当时流行一种吃食馓子,在东北还能买到,就是用糯米和面加点盐,扭成类似麻花的形状过油炸,口感酥脆还不容易变质。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日常我们爱出错的字——怼(duì)
在《主持人大赛》节目中撒贝宁调侃康辉是怼言大师,结果反被康辉怼了,因为他念错了。
有时候大家都说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虽然真实发音可能不顺嘴,比如蛋挞,我们通常读三声,其实它就是鞭挞的挞,蛋挞是舶来语,因为蛋挞的起源是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贝伦蛋挞店,所以我们翻译过来觉得别扭,如果是英文就好理解了吧。
《康辉咬文嚼字》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我们忽略或者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每一个内容都引经据典,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有趣味性,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回味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