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畅谈文学
记得是美丽的六月,记得葡萄还是青涩的。也记得那个老人花白头发在斜撒下来的阳光下的光泽以及他温暖的笑容。
那是个风情日朗的宁静的午后。
在敦煌阳关镇的一家农家园的茂密的葡萄架下,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有机会和邵振国老师坐在一起谈谈文学。我觉得那样的时光是生命中最值得铭记与珍惜的。
记得我在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听到文选老师讲过邵振国的名字和他的成名作《麦客》。那时,那个坐在教室里对文学女神顶礼膜拜的我,哪里会想到有一天会和邵老师见面?会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在青翠的葡萄架下,听着啾啾的鸟鸣,吹着习习的凉风,坐在白色的塑料椅子上和这样的文学大神亲切的交谈呢?
因了第二届酒泉高级文学研修班的召开,邵老师作为主讲佳宾被邀请而来,我们才得以见面。那天,正是我们文学研修班采风团去阳关采风的时节,到了阳关脚下的那个农家园时,已然是下午的2点多了。吃过饭,大家三三两两的在葡萄架下聊天,拍照。
我们敦煌的几个文学爱好者,也在那里散步。
忽然看到邵老师一个人坐在葡萄架下,于是我们几个人就围了上去。邵老师,大约六十岁的样子。精神矍铄,戴近视眼镜,非常的和蔼可亲。像是我的父亲一样,慈爱。
他说话的声音很特别,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吸引着我年轻的心。
当大家都坐定之后。话题自然就绕到了文学方面。
美女作家小殷还请教了写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邵老师都一一的给了回答。
但给我记忆深刻的是邵老师谈他创作《麦客》的经过。他说他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后来我才知道是北京),对农村的生活很陌生。但他写的最成功的还是关于农村的题材。那还是八十年代,有一次他出差回兰州。到陕西宝鸡火车站的时候,他看到了许多背着镰刀的人。他说,他当时还不认识那个农具叫镰刀,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去哪里?但记者的敏锐与直觉,使他觉得这是个好题材。于是他当即决定跳下火车,直接去跟踪采访。去访问各式各样的人,去打听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去什么地方?为什么去?为什么去那个地方而不是别的地方?经过一番辛苦的挖掘与努力,他写出了《麦客》。
《麦客》也使得他一炮而红。《麦客》还荣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交流探讨的机会是多么的珍贵与难得。
在那样的时刻,在那么宁静的地方,听一个老作家讲过去的故事,它的意义超过无数空洞的理论的宣讲。使得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看到一个作家的敏锐也从他的身上得到启发。在日常的生活中,怎么做?做什么?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
他还谈到了海威明的《老人与海》,说这个故事最初也只是一则新闻。一个老人去打鱼,走的太远。人们担心他回不来了,结果他不但回来了,而且收获甚丰。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海威明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小说《老人与海》。
当我们正听的津津有味时,忽听有人喊:上车了!上车了!
于是我们起身坐上旅游中巴,就又踏上了返程的路。
之后,再也没有那样悠闲的时刻,和这样的文学大神来聊。
转眼文研班结束,邵老师他们已然踏上归程。可邵老师那亲切的话语,那温暖的笑容,那对我们文学后辈所寄予的厚望,却是无法忘怀的并且激励着我们在文学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