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过鬼的观念的形成,就可以扯扯自古以来鬼的形象了。
由于鬼是人脑中主观想象的虚幻产物,所以它们的形象与现实存在的人或动物完全不同,从来是捉摸不定的,没有什么一致的、固定的模样。古人在讨论画鬼问题时,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狗马最难,鬼魅最易。狗马人所知也,旦暮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可睹,故易。”
——《韩非子·外储》
“画工恶图犬马,好作鬼魅,诚以事实难作,而虚伪无穷也。”
——《后汉书·张衡传》
正因鬼魅无形而“虚伪无穷”,鬼之形象也是千奇百怪,直到今天还在随着人们想象力的发散而呈现各种新的花样。
具体描述不好说,但综合起来,自古人心目中的鬼之形象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
在原始时期,鬼的形貌常被想像为一种类人动物或半人半兽的怪物。当早期人类在意识中尚未将自身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人兽不分的原始观念是鬼的形貌凭以想像的心理基础。在原始人看来,最可怕的是伤害人、吞食人、可致人死亡的怪物猛兽,鬼即自然界怪鲁虚幻化的产物。
从文字学角度来考证原始意义的鬼,就是一种类人的动物:
“《说文》:甶,鬼头也,象形。《唐韵》作敷勿切。声与鬽近。鬽,老精物也。然禺及虞中猛兽,头悉作甶,疑本兽头之通名。……鬼,疑亦是怪兽,甶声入喉,即孳乳为鬼,鬼夔同音,当本一物,夔即魖也。”
——章太炎·《文始》卷二
鬼为兽形和半人半兽形在成书于先秦的“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中也有大量描写:
“又西北二十里曰刚山,……是多神𩳁,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山海经·西次四经》
“鉤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孢墠,是食人。”
——《山海经·北次三经》
“祙,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
——《山海经·海内北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动物样、半人半兽样的鬼,逐浙向人样鬼转化,自然要比人可怕恐怖得多,是人的怪异的变形。
2. 高大型
所有的动物都会对比自身体型高大的生物有所畏惧,人类也不例外,这也就导致了人会幻想出很多鬼都具有高大的体型,鬼的高大自然给人造成恐怖的感觉。
《太平广记》之中就记录了许多高大型鬼的传闻:
“阮德如尝于厕见一鬼,长丈余,色黑而眼大,着白单衣,平上帻,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气定,徐笑而谓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赧而退。”
——《卷三百一十八》
“……长丈余而四面,面皆有七孔,自号高天大将军。”
——《卷三百二十》
3. 矮小型
有高大型对应的就有矮小型,也即俗称的大鬼小鬼之分,只不过鬼的体型跨度要远远超过人许多,大鬼比人高大很多,小鬼也有比人矮小很多。
“黄铁如者名楷,能文,善视鬼,并知鬼事。据云,每至人家,见其鬼香灰色则平安无事,如有将落之家,则鬼香多淡黄色。又云,鬼长不过二尺余,如鬼能修善则日长,可与人等。或为淫厉,渐短渐灭,至有仅存二眼旋转地上者。亦奇矣。”
——清·俞少轩《高辛砚斋杂著》
4. 狰狞可怖的鬼
这类鬼的形象应该是最常见也最为人熟知的,外表狰狞凶恶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人对鬼的恐惧心理,而这类鬼经常被描绘成赤发、青面、獠牙。
形貌狰狞的鬼多是不得善终者死后变成的,因其死时垂死挣扎、痛苦不堪,故其形貌十分丑恶可怕,如吊死鬼披发瞪眼、口吐长舌,使人毛骨悚然。其他如淹死鬼、冻死鬼、饿死鬼、冤死鬼以及厉鬼等,皆如是,这些恶鬼形象多见于小说、戏剧、绘画、影视等人为创作品。
5. 鬼无体重
因鬼为魂灵所化,已失去原先肉体,故无体重。这也成为古人分辨人鬼的方法之一(有些鬼可幻化为人形)。晋代流传的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十分著名,其中就谈到鬼无重量的特点: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引《列异传》
这篇文章在社长上学时还被选入了语文教材,文中所说“鬼略无重”即鬼几乎没有一点重量。
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写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许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如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因这书生是个鬼,所以没有重量。
6. 鬼可隐形
鬼飘忽不定,经常可以隐形。
“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
——《淮南子·泰族训》
“鬼神,荒忽不见之名也。”
——《论衡·论死篇》
以上皆认为鬼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
晋·戴祚所撰《甄异记》中,写广陵华逸寓居江陵,“亡后七年來还,初闻语声,不见其形。家人苦请,求得见之”。但他并不露面,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显形与家人相见。
有的鬼不但可隐形,甚至还能藏到人的腹中为祟。东晋·陶渊明《捜神后记》卷六中就记有一个腹中鬼,使人心腹疼痛十余年,差点死掉,后被医术高明的李子豫用八毒丸治好,腹中鬼也无影无踪。
7. 鬼可显形
鬼可显形变化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此生发出无数传闻与故事。
鬼的显形主要有三种:
·狰狞可怕的恶鬼模样
·幻化为漂亮女人或年轻男子
·显现为生前模样
第一种前文已经提到,幻化为女子或男子(更多的是女子)以惑人,大量载于历代笔记和小说中。如东周时期流传的有名的黎丘奇鬼故事: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当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逆迎之。丈人遇期真子,拔剑而刺之。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篇》
以上所述鬼之形貌的千竒百怪、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正是人们对鬼充满神秘感和恐惧感的产物,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异化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