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新手妈妈都跟我一样,现在开始就会有教育“焦虑”。一方面,担心自己过早让她学习一些东西,会给她的童年造成阴影。我潜意识里一直觉得孩子就是孩子,我不喜欢从小就对小孩子过于苛求,学龄前就要求她会背多少唐诗,会默多少单词;我也不喜欢那种小大人似的“人精”,从小就过于事故。我只想让她做个孩子,贪玩、耍赖、为了好吃的东西可以答应你任何事情,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不严格要求,“放羊教育”会导致她落后于同龄人、长大后无法成材,甚至走上歧途。
当然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并不代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对其智商开发和情商的培养不闻不问。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才智具有可塑性,那么我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孩子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智力得到开发呢?读完《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后,我似乎有了一些思路。
书中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一个语料丰富的环境对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结论,具体落实到如何去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里提出了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共情关注:
第一条原则是说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当我们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移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就能得到开发。
这里推荐儿向语言,研究表明如果11~14岁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那么他们两岁时比起一直接受成人语的同龄人要多两倍的词汇,另外儿向语言它、在亲子关系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很多家长颇为骄傲,因为他们在跟婴儿说的是成年语,甚至有些固执的家长还会向周围的人宣导说:千万不要跟婴幼儿“吃饭饭”“睡觉觉”这样说话,这样会阻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语言能力发展变得迟缓。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成人语并没有让亲子沟通变得容易,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最后关注说话人的身份。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婴儿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慢慢专心,最后与家长互动。
我一直认为把婴儿放在一边任由它哭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这样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但是总有一些传统的观点站出来反驳: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让她哭哭可以提高他的肺活量。做母亲的有时候真的很无奈。书中明确指出,基于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旁任其哭闹的话,他就会面临“毒”压的危害。只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大脑就将遭受负面影响,最终会引发孩子以下症状:学习能力弱、情绪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无法信任别人,同时还会引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健康隐患。
透过婴儿的语言来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绝非易事,但是我们为人父母决不能知难而退、放弃尝试,因为尝试的过程也是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婴儿安全感培养的过程。
充分交流
第二条原则是说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词和零星的话语,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存钱罐,如果你只满足于往里面塞硬币,即便你把它塞满了,相对于我们一生中要消费金钱的总量,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这里提倡我们把与孩子的对话交流带入到具体日常生活场景中去,即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你可以边换边跟他说:“妈妈来给你换尿布啦,看看,都湿透了,闻闻,好臭呀!”“来吧,宝贝我们来换片新尿片”“你看看,不湿啦,来摸摸,是不是又干又软,现在是不是舒服多了”“来吧,现在穿上你可爱的粉红色小裤子”……这样的交流,是让孩子沉浸于语言环境的极佳方法。但是等孩子到三五岁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做“脱离语境语言”,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一起做某事的经历、孩子最近喜爱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来实现“充分交流”的目的。
另外言语拓展、扩充和支架都是孩子在表达沟通能力形成之前,父母可以采用的一些打基础的好方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以实现充分交流。
轮流对话
第三条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互动。不能光是父母单方面输出,孩子也应该有所回应,对于急躁的父母,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也不能孩子有所动作或者简单言语了,而父母无法解读孩子的意图而无动于衷。
这里提到在开展对话时,简单的对话并不能让孩子受益,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多问问孩子“怎么办”“为什么”有助于孩子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第四个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儿童看电视或使用电子产品,两岁半以后,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监管下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电视是一条单行道,无法跟孩子互动,也绝不可能“共情关注”孩子的需要,充分的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利用3T原则去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最大的优点是并不需要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大把的时间去贯彻实施,我们在铺床、削水果、打扫卫生、洗碗、散步等日常生活活动就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另外还有改善亲子关系的好处,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3T原则与阅读
阅读和交流一样重要,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该给他们读书。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影响,而且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可能性越大。
3T原则提倡分享阅读,即孩子在聆听父母讲故事时不仅仅只做一个听众,让孩子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多向父母提问、谈论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故事的看法。
“共情关注”要求父母在讲故事时要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哪部分内容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从而做出相应调整。
“充分交流”是说在讲故事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故事的内容,想象情节的发展,讨论这些情节会对角色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故事的词汇那么简单。
“轮流谈话”,这个需要等孩子稍大一点再实施。父母可以给孩子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故事引发的思考、对故事的感受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思考及想象能力。
3T原则与数学
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跟孩子谈论数学,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从而为其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生活中数字随处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去独立辨认数字。比如数一数宝宝的脚趾头、餐桌上吃的东西(变数还可以边用手指)、上楼梯的步子、玩具的数量等等。
关于数字中3T原则的应用,文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对照联系使用。
“共情关注”,早上,妈妈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出门啦!”
“轮流对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妈妈负责数数。1、2、3……
几何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在摆弄形状、空间和定位中不仅可以获得几何的乐趣,同时还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使用描述形状的词汇,看到物品就可以给孩子描述物品的形状。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六边形,还有弯曲的、直的、高的、短的、长的、之字形的等等。
关于几何中3T原则的应用,文中提到了洗澡就是培养孩子空间能力的良机。
“共情关注”:一个喜欢浴缸里满是泡沫的孩子。
“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现在,看看你手臂上的泡沫,它们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环水。现在泡泡岛靠近了你的手,但是离你的脚趾头还很远。你看,它是圆的。你还能在水里找到其它圆形吗?能找到正方形吗?哈哈,有点儿难吧,那儿有高山吗?
“轮流谈话”: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这里是不是有很多的泡沫啊?再看看泡沫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啊?对它们是圆形的。看看泡沫中的肥皂,什么样子?长方形的样子对吗?你的毛巾也是长方形的。现在咱们吧肥皂放进毛巾里面。你看看,现在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
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对孩子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阅读水平也会有一定影响,而家长在入学前就在孩子心中埋下数学的种子,那么入学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3T原则与音乐
音乐能在诸多层次上启迪孩子的头脑。它不仅可以教授语言和沟通的技巧,还能增强人的韵律感,从而强化身体的动觉系统。
“共情关注”:自然的歌唱使得嗓音更富有魅力,能持久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充分交流”:选一首喜欢的歌,不停地、反复地唱。
“轮流谈话”: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次拍手、每一句歌词就是一次轮流的机会。
3T原则与视觉艺术
长期受艺术熏陶的孩子在阅读和自我管理方面比一般的孩子更优秀,作为家长没有必要和孩子评论作品,重要的是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因为最后还是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品,从而使孩子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度提高。
“共情关注”:不要去管活动、媒介、想法这些东西,完全跟着孩子走就行。
“充分交流”:称赞孩子的劳动,抓住时机谈一谈孩子在艺术方面所下的苦功,这时可以借机引入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
“轮流对话”:对孩子抛出开放式问题,作品所用材料、选取色彩、成型的过程、创造的初衷等等。
3T原则与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包括角色扮演和梳妆打扮,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同时学到沟通技巧、提升拼写能力、强化社交技能、开拓思维等。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去引导这场游戏,我们可以抛出一些开放式问题使表演持续进行。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应该对她说什么”“城堡看上去是什么样子”。
3T原则与自制力和执行力
父母跟孩子交谈的方式以及所使用的词汇量不仅对孩子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对孩子自制力和执行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智力虽然重要,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坐不住,不听大人的建议、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的话,无论她多聪明,未来也不会有很大成就的。父母的语言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还能规范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自己做主是培养自制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实际上是让孩子独立思考,自己改采取怎样的行动,或者这样的行动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教导自制力的最佳途径是言传身教。孩子最初具备的能力就是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都被她录入眼中、甚至记在心里。生活中,我们沮丧难过时不妨跟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调跟孩子说说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处理的,注意,跟孩子交流并不代表把它们当作发泄情绪的出口,这样做是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指令对自制力和大脑发育都毫无益处。因为指令回应不需要使用太多话语,有时甚至完全不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它会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但凡是不是绝对的,在即将面临危险的情况下,指令性语言就可以派上用场。
非常感谢我的舅妈推荐我看这本书,这对于不善言辞、不太会跟孩子交流的我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教育孩子需要用心,我相信,终有一天,一切的付出都会换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