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是一种不记名的财富,只存在着“只读”符号信息,我们没办法从中了解到拥有者的额外信息,从纸币上挖掘任何的价值是徒劳。
随后真正有价值的是信用卡的出现,因为信用卡它承载着个人部分信息和财务信息,客户除了能够用作支付功能之外还有信用额度,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向银行透露个人的消费信息和财务状况,数据后台沉淀着大量拥有者的一个消费轨迹。对比纸币,持有人与银行就由单向传递关系,变成了相互交互的关系,持有人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消费记录以及信用额度大致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作出了解,银行也能从使用大数据手段,就能从中挖掘一些商业价值。
虽然信用卡是客户与银行信息交互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可是因为包含和记录的信息相当有限,并且要捕捉并还原的一个全息客户信息,那将要收集该客户不同银行的各种借记卡或者信用卡尽可能拼凑完整。但共享各个银行的消费信息和财务状况无疑是天荒夜谈,注定信用卡带有信息局限性、碎片化和不完整性的特性。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客户信息资产的盲点和缺失,对于客户来说,他在配置自身资源、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同步化上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并承受资产闲置不用的隐形损失。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商的推出的虚拟账户,如支付宝和微信,能很好的嵌入在各个场景,无论理财、线上线下消费、生活缴费、信用额度、服务查询等等,手机在手,所有都有。
第三方虚拟账户,不仅在金融层面上有财务信息交互,还有社会社交上对客户进行全信息还原,是客户对商户和企业数据反馈的主要途径。并由客户被动提供变为企业的主动获取,形成了对客户消费理财行为、圈子和喜好多个层次的纬度的信息集合。
战略方面,企业也从客户单一的挖掘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演变到提供完整金融产品或需求链。比如客户A在工作日每次都在5点购买了咖啡后,随后会在外卖平台预定好晚餐,在付款后弹框提示最近的新餐馆和今日优惠餐馆,相必消费者也是很喜欢看到的。对于消费者提供了优惠和资讯,对于商户带来了流量,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增添了客户的使用粘性,沉淀更多的客户数据,实现了三方共赢的状态。
在使用第三方虚拟账户进行支付消费和寻求金融服务和产品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财务信息通过大数据挖掘,就可以根据客户偏好消费属性推送优惠券或者更新咨询,根据投资风险习惯推送理财服务和产品,根据财务状况推送相关解决方案和咨询。
各个企业第三方虚拟账户之间的竞争,由占据同行竞品的市场份额到更高层次占据消费钱包的份额。“得账户者,得天下”,在此有近乎无限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