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是“品质女性”成为政治正确的一年。
所有针对女性受众的文章、影视、广告都要将女人的关注点拉到自己身上。
女性,就要爱自己,就要善待自我,就要舍得为自己投资。
谁敢让女孩子节约,简直就是封建主义糟粕思想重来,思想之“倒退”令人发指。
“女人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
“至今没有一个女人因为买买买而倾家荡产,倒是有很多女人因为节俭而最后人财两空。”
“你什么都嫌贵,穿的嫌贵,吃的嫌贵,脸上用的也嫌贵,减肥嫌贵,美甲嫌贵,无论你做什么都嫌贵,就你自己最便宜,最后连男人都嫌你便宜。”
所有的节日都是“购物节”,所有女性的问候语都是“你剁手了吗”,双十一双十二期间电梯广告都换成了低息还卡app,浏览网页也强制性弹出购物节广告。
除了霸屏式洗脑,甚至还有一整套理论支撑:
“用更好的用品,促使自己努力赚钱!”
“大牌虽贵,但用的时间久,平均下来更划算。”
“你与女神之间只差一个隆鼻的距离”、“你离网红的旺夫眼,或许只差一个开眼角”、“你和知名企业offer只差一支玻尿酸”……
天啊,相信这些鬼,我看还差只补脑针吧!
难道只有把辛辛苦苦挣得钱花得干干净净甚至欠债,才算自我提升?
难道为了虚荣去裸贷,最后不得不援交还债,才算不亏待青春?
难道现代女性还需要通过盲目的消费,才能获取异性、同性、社会的认同?
我赞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更相信,品质的获取绝不仅仅是放纵式的买买买获得,而是通过全方面的自律才能得到:
对暴饮暴食、懒惰放纵的生活习惯说不,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和面容。
对浪费时间、不动脑筋的娱乐方式说不,才能留出时间专注学习和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
对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说不,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事业上获得进步。
对不做规划、盲目消费的金钱观念说不,才能规划理财,逐步实现财富的增值。
我始终相信,好的东西都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花钱这种事情,谁都会做,怎么可能只靠买买买就能逆袭人生呢?
02
2017年,是“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成为政治正确的一年。
那些以“屌丝”、“佛系”自嘲的新一代年轻人,表面上自称穷穷穷,内心却常常陷入“中产阶级”的戏码中不可自拔。
这些年轻人,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父母的支持下,其中不少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有车有房,甚至还能有一点闲钱和闲时间。
于是,在“消费升级”的大潮流之下,开始了模仿富裕阶层的消费升级之旅:
购买奢侈品、出国旅游度假、从日本买保温杯从加拿大买羽绒服、每年听几场演唱会看几场话剧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即使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依然在盲目追求消费的升级,增加消费支出。因为身边的朋友都是这样,在peer pressure之下,没有几个人能够不受其影响。
结果,他们把大把的宝贵时间、精力、金钱都浪费“美好的事物”上面,却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继续自我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趋势。
“消费升级”本身并没有错,但要主动去选择升级,通过升级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随大潮,迷失自我。
同样是购买iphone X,有人能根据使用体验写出测评文章,有人能从中一窥相关技术发展潮流,而有的人只是用来发发朋友圈,收获一堆掺杂真情假意的赞。
这就是同样的消费升级,可以带来的巨大的差异。
03
2017年,我开始意识到,消费主义有时候是一门玄学。
有的时候,我们所消费的并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欲望。
张立宪说了句实在话: 如果买书的人把书都看完了再买, 出版社就都破产了。
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购买的行为让人产生一种拥有的虚幻感。
买了书不看,感觉自己就读完了;买了在线课程不听,似乎能力就提升了;买了健身卡不运动,好像腹肌就自动长出来了。
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换来了一堆幻想,放在角落里等着被断舍离。
想想也是蛮心塞的。
04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题目起得美的很,加上名人加持,早已成为了消费主义的金句和口号。
但我估计不少博主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看过这本书。
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个“标题党”,真的不是在教大家盲目的去买买买,因为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过的事实正是如此,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时间陪你聊天,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用”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
想要为充实的中年、有尊严的晚年做好准备,不要指望社会、指望子女、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在青春时期的准备。
2018年即将到来,不要再相信买买买会让你变得更好的鬼话。
共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