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美国作家梭罗 (代表作《瓦尔登湖》)
1
最近我在思考如何把写作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写一个系列文章,也许在帮到自己的同时,也能给更多人启发。
写作是我的专业,而心理学是我的爱好。这两门学科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曾无数次拯救过我。一直没有系统地分享,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必要。
直到前几天半夜,我收到了一封简信。一个即将读高三的女孩向我求助,她因为高考压力和将来就业担忧等而深陷焦虑中。
当时因为太晚了,我只简单地抚慰了她几句:表示我很了解她的心情。因为我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低落情绪,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后来,我决定改变,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转念加行动。
其实,我虽然很想帮助她,但是因为对她的具体情况缺乏更全面的了解,能帮到的地方很有限。更何况,尽管我做了10年老师,有一些经验,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可能会误人子弟的“好心事”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然而,这两天我没有真正放下她。我查阅了心理学相关书籍,静下心来思考了一下,发现那个女孩的问题,比如不自信、缺乏价值感、对未来的焦虑、内心充满各种冲突,都是“自我认知”惹的祸。
而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其实也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自我认知。
2
今天上午,我收到了昨天在亚马逊上买的书《不要看低自己——美国大学生都喜欢的自我认知课》。因为是带着问题买的书,所以马上撕掉塑封,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翻着翻着,看到其中的一堂课。我突然意识到,问题就是答案。
开学第一堂课,哈佛大学心理学史密斯教授向新生们提问:“你们心中最强烈的渴望是什么?”
话音未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金钱”,也有人说是“工作”,有人说是“事业”。
于是,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把学生们所说的渴望写在圆圈的周围,然后说道:“你们说的这些渴望都很重要,它们构成了一个圆圈,能够让生活变得充实和饱满。不过,你们知道这个圆圈的中心点是什么吗?”
同学们面面相觑,史密斯教授一字一句说道:“这个中心点就是自我认知,你们的‘爱情’、‘金钱’、‘工作’和‘事业’都是以此为中心画出的圆。找到这个中心点,你才能把人生的圆圈画得更美更圆,相反,找不到这个中心点,或者中心点不稳定,圆就不成其为圆,生活就会过得懵懵懂懂。”
正如书中所说,“自我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满足了这一需求,我们就能以此为中心,以存在感和价值感为半径,画出自己生命的圆圈,并由此感到充实,快乐和幸福。”
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越高,他就越自信,越有存在感,也越容易得到成功和幸福。
3
自从成为心理专题的推荐作者,我便一直在思考,并借由写《成为推荐作者后,迭代自我认知》进行了一次相对深入的自我追问,也算有了初步的写作定位。然后呢?一定要有然后。
300万畅销书作家古典老师在他的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中提到:“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时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什么”、“如何学”,比“学就好了”更重要。
在如今这个求更快求更多的时代,这句话说出了自我认知的新维度。
上午,简书发布了《新简书签约作者申请指南2017/8/1》。我看了之后,想套用古典老师的那句话:现在在简书上写作,“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比“写就好了”更重要。
在我看来,写作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转换成文字表达出来。而这个心理活动的内涵就是作者的自我认知,不仅包括对自身的认知,也包括对他人的认知。
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自我认知水平的高下。
写作的真正目的不是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借由书写的形式,提升自我认知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安全感、价值感和存在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生命更自在。
这半年在简书创作平台上,我看到了写作给每个人带来的不同意义。有人写作想自我疗愈,有人写作想记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滴,有人写作想变现改变生活,有人写作想出书,有人写作想逼自己成长……
我们热爱写作,乐此不疲,我觉得无论是谁,在简书上写作都是一种美好的存在。
所以,我准备做一个关于提升自我认知的写作实验。结合我10年的写作教学经验,30年的写作实战经验,还有40年的心理成长经历,探讨那些可以确实有助提高自我认知的写作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学习和练习,让每一次的表达都成为一种自我认知的提升。
实验对象,当然是我自己,当然也欢迎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参与。这会是一场了解自己,做自己的探索之旅。人生掐指一算,不过三万多天,你不做自己,太可惜啦!
欢迎关注后续心理写作实验。
Hi,你好,我是JK不二子。
简书心理专题上半年度推荐作者,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魔都写作者,前斜杠青年(教师/营养师/美容师/培训师/网店店主/摄影师),现专注写作阅读,心灵成长。
想了解更多文章,在我的文集里哦!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就请顺手点一下“❤”,或者关注一下再走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