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我曾在一个诗词学习初级班当了几天旁听生,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学习中的一些人和情感,心语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故乡”。因为我对家乡的眷念,对父母的想念一直萦绕于脑际,所以便写了一首《回故乡》的五绝。原诗为:
回故乡
炊烟追夕日,
群鸭宿池塘。
轻扣柴门启,
双亲拭泪忙。
不好意思,因为我是刚学格律诗,写得很是稚嫩,青涩。说实话,什么是格律诗,我也不甚明白。当时也是懵懵懂懂的写下了这首小诗,然后战战兢兢的交给一起学习的师兄师姐们来评判。
这里的许多学友都是已学习了很多年的诗人,而我,还只是一个刚刚进去的旁听生。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大师。所以,对他们讲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我都如获至宝,牢记于心。
首先说说陈师姐,她性格温和,诗词情感丰富,用词独到。她提议将“群鸭宿池塘”改为“群鸭戏池塘”。“宿”改为“戏”,一字之差,让家门口的池塘鲜活了,对时空也有了很好的交代,说明并未天黑。
再听另一师兄,他道可将“群鸭”改为“归鹭”,归有归家的意思,又为动词,鹭为名词,名词+动词,语言结构更美。归鹭是天空飞回来的,有空间转换,有动感,将人物与家的距离逐渐拉近。
紧接着,魏小师姐指出,“池塘”太俗,不如改为“方塘”,更有人文气息。
这时,情感丰富的雷师兄发话了,他说不如将“轻扣柴门启”,改为“未扣柴门启”。“轻”扣改为“未”扣,更好的表现出我与家人的心有灵犀,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盼归心切,在我举手那一刹那,父母已打开柴门,迎接我回家。
最后功底扎实的大师兄,提出应该将“双亲拭泪忙”改为“无言泪数行”。他说“双亲”把人物交代得太具体化,指出这个“流泪”有可能是回家的人,也可能是盼儿归的双亲。“拭泪忙”也是太俗,不够诗化。这样一改,意境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大家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磨,斟酌,最后成诗为:
回故乡
炊烟追夕日,
归鹭戏方塘。
未扣柴门启,
无言泪数行。
就是这20个字的小诗,经过这些“一字之师”的“推敲”指点,无论是语境,还是意境都有了很大的升华。
改过后的诗,有静态美,也有动态美;诗成了移动的诗,有了时空转换和方位变化,GPS定位也准确了;语言也更老道,更诗化;情感也更丰富,更饱满。
虽然我只是旁听生,师兄师姐们并没有把我当外人,他们用最大的诚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我,帮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打磨,这才让我这首小诗得以成型。
关于“推敲”二字,流传有一段关于贾岛和韩愈的故事。贾岛在做“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两句诗时,因为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而犹豫不决。他睡觉,走路都在想到底用哪个字好。
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的贾岛,正在一推一敲地比划着,不知不觉撞着了迎面而来的有名的文学家韩愈。韩愈得知此事后,也仔细帮忙“推敲”,认为在这句诗里,用‘敲’字比用‘推’字好。”贾岛得到了韩愈的指点,心里很高兴,便决定把自己的那句诗改成“僧敲月下门”。
大诗人写诗都需要仔细推敲,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和做诗词,更需要不断打磨,仔细推敲。同时,还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和诗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做人也一样,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相互取长补短,你才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写文章粗糙,不愿意打磨。文章中存在大量的错别字,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用法也不准确,这是我的大问题,也是我下一步努力学习的方向。
虽然,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跟随他们继续学习,但他们这份“一字之师”的恩情,他们对待每一个字谦虚谨慎的态度,我始终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