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近来发现一个问题,我词汇贫乏,而实际上我读书不少,问题出现在没有思考去联系实际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写了这篇碎碎念,算是对自己的提醒吧。
李时珍家时代为医,他父亲还是当地名医,但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父亲希望他能考科举出仕。李时珍自十四岁中秀才后,再也没有更进一步,他对八股文并没有兴趣。他向父亲表达了学医的坚定信念,父亲才开始精心教他,不出几年也成了优秀的医生。从医的几年时间里,李时珍读了大量的古书典籍,又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大量古医学中的错误,决定编撰一本古本草典籍。他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又利用行医机会借书,大量的阅读参考。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他发现同一种草药在不同的书籍上的记录有所不同,有的药物作者自己也可能没有见到过。在父亲的启发下,李时珍意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是必不可少,不深入实际很难拿到第一手的资料,依然无法改变模棱两可的认知,想帮助后人减少用药错误依然是空想。
于是李时珍穿上草鞋,背上药篓,开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搜求民间偏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先后去过多个省份,走了上万里路途。他还自己种植、多次品尝,以摸清各种药物的疗效和使用份量。经过艰苦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药物的疑难问题,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为了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成就。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说的是画家的秘诀,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胸中自有沟壑,画作自然而来。画画如此,做其他事更是如此。
大量阅读能够增加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存量,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有个比喻,看到一群鹅嘎嘎叫,读书的人可以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没读书的人只能说"一群鹅在叫",想想这区别。不读书你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你不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风雨雪是怎么形成的,自然也就无法辨别什么时候那些恶劣的天气会到来,怎么预防。不读书你不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外面很多人的想法和自己所在的群体是多么不相同。不读书不明智你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多重要,相互求同存异是必要的。读书让我们变得有趣,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求得一份内心的安静。
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思考,社会在发展,每代人的认知逐渐在提高,对于书中出现的那些模棱两可的或者纯理论的东西,要通过实践去求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学校里我们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4年的时间学习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医学院的学生会用5年的时间学习人体解剖、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去做专业工作了呢?不是的,计算机专业的要通过实习,把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业务联系起来,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代码。医学院的学生也要经过临床实习,逐步找到人体发病的原因,运用知识来解决,每遇到一种疾病就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所有优秀的人都不是凭空变成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甚至只是不错你都要付出努力:
首先,你要大量读书,学习理论知识,知其然,就是大量输入。比如,想成为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你要读优秀的作品,读优秀作家关于怎么写作的书。
其次,思考并实践。联系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找到解决方法。下次举一反三,举三反N,逐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进行输出。
将以上两点综合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团队管理者,那么你一定学习过很多团队管理的理论,比如酒与污水理论,手表定律等世界大师级的管理理论,还会有知人善任,民主,要护着团队成员等普世性理论。这些理论一定是适应很多管理者的,但是否适合你的团队管理呢?答案肯定是未必,不同的场合和情形下,选择和做法一定是有区别的。
读书,思考,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去实践,成长。
无戒21天日更第(6)天